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礼赞70年㉜:从用洋火洋油到制造大国

礼赞70年㉜:从用洋火洋油到制造大国
2019-09-01 15:48:26 中国纪检监察报

1981年,湖南郴州火柴厂职工发扬“一厘钱精神”,在两分钱的火柴生产中挖掘节约潜力,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和资金。新华社记者宁光前摄

2016年10月18日,机器人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焊接车间生产线上工作。在这里,只需51秒就能组装下线一辆汽车。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河北沧州,有一座叫泊头的小县城,因大运河漕运兴起而得名。这里出产的“泊头火柴”曾经家喻户晓。

“我十几岁就开始糊火柴盒,100个火柴盒能挣5分钱加工费。”家住泊头的83岁老人王广义说,到泊头火柴厂领材料,回家手工贴火柴盒,曾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上世纪50年代,泊头人几乎家家户户糊火柴盒。家里人多的就分工协作,有挥刷子刷糨糊的,有把纸折边成形的,有借助蜡模糊出盒底的。所有工序完成后,拿到门外晾晒,再用包袱皮扎起来,送回厂里。

泊头火柴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是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0年5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工厂产能迅速增加,最高达到日产700万盒,逐步成为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

以泊头火柴厂为代表的国内火柴企业,改写了中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为什么叫“洋火”?清朝道光年间,火柴作为高档礼品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到了20世纪初,日本火柴几乎独占中国市场。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每年消费日本火柴约值白银一千万两以上。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书中又进一步解释,“洋火”其实就是火柴,“洋油”是用来点灯的煤油,“洋灰”是水泥,而“洋钉”是钉木板用的小钉子。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