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70年前的中国,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1956年6月发表在《长江文艺》的儿歌《小燕子》,就用“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的歌词,描绘出人们对工业化的期盼。
实现工业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使命。从“一五”计划起步,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制造业仍以工业产品为主,生活消费品严重短缺。一面是“老三件”票证的“一票难求”,一面是工厂生产效率的停滞不前,压抑许久的社会生产力等待着释放的时机。
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革,打破了僵化的体制,使企业迸发出新活力;开放,带来了外国资金和技术,更拓展了市场空间。觉醒后的中国制造业日夜兼程,从人们最熟悉的日用品开始,把皮鞋、T恤、眼镜、网球拍一个个做成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激荡全球。
全世界的圣诞节都离不开“中国制造”。600多家圣诞用品销售厂商聚集在义乌市福田二区的临街商铺里,组成了被称为中国“圣诞村”的全球最大圣诞用品集散地。“全球市场三分之二的圣诞用品,从福田二区被销往世界的不同角落”,义乌市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蔡勤亮说。
义乌的“圣诞季”从每年圣诞节结束开始。为了摸准顾客喜好,圣诞节一过,义乌商家就会对产品销售情况进行市场分析,派出设计团队关注各大时装周动态,了解即将流行的服饰款式、颜色、材质,从中寻找商机。4月开始,世界各地的采购商陆续来到义乌看样、下单。6到9月是销售旺季,展示厅挤满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采购商,而他们也惊诧于中国人对圣诞用品的推陈出新:五颜六色的圣诞球穿成一串、系上蝴蝶结,空心的圣诞花环中间用丝带绑上礼物盒,圣诞老人的外套被换成不同材质。在这里,大客户批发圣诞树不按棵算,而按集装箱货柜算,一个货柜能塞下约2000棵圣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