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本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
居家老人在家门口就可实现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失智老人也可以住进照料中心得到精心的看护;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议事厅里谈问题;一刻钟服务圈,让老百姓的开门7件事都办好。12月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持续深化民政改革,北京民政工作与北京同步发展,4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达到70%
昨天上午,劲松八区的劲松老年家园里非常热闹,老人们聚在一起学画画、插花球、学唱歌,老人们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这里就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只接收失智老人的养老照料中心。照料中心的负责人说,在北京,养老服务正在向标准化、精准化发展。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告诉北青报记者,改革开放40年,北京民政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政在推进社会化改革方面,效果显著,最主要体现在养老社会化方面。近些年本市民政部门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让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如今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养老机构十几家、床位不到1万张,发展到养老床位已经达到12万余张,养老服务商1万多家,社会化程度达到了70%。而且,本市每年养老机构还在以200家左右的速度建设发展。
社会治理沉入街道社区
11月30日,呼家楼北社区居委会的殷金凤工作室里居民则在编织工艺品,准备过节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们。
殷金凤是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她被居民称为“解难书记”。今年7月,用殷金凤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在呼北社区试运行,这个建筑面积达484平方米的工作室,如今成了基层党员培训、社区公共资源对接、社区治理难题破解、社会组织孵化的综合平台,更是社区居民休憩、活动的共享活动空间。
李万钧表示,近几年来,北京面对超大型城市的治理,主要抓基层社会治理,而基层社会治理就是抓街道和社区,殷金凤工作室就是基层工作治理的一个范本。
据介绍,北京民政部门和社会建设部门近些年围绕的就是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扩大社区居民管理社区的参与度,在所有社区设置居民议事协商机构。目前,本市社工数量达到了全国的1/10,社会组织达到3.6万多个,志愿者400多万。
民政保障对象大幅度扩展
改革开放40年,在推进民政工作改革中,李万钧说,本市的社会救助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本市民政保障对象大幅度扩展。如本市的老年人达到了330万,民政推出了面向全体老年人免费乘公交、逛公园等多项普惠服务。2015年还率先实现了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2017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统筹。在社会事务服务方面,一刻钟服务圈的覆盖,保证了老百姓开门7件事的需要。
下一步,北京民政将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特别要把涉及到老百姓利益的事儿放在心上,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构建起坚实的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