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头,新春氛围愈发浓厚。在严冬腊月之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随着萧瑟的寒风到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意味着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未到极点。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民谚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气温走低,但在街头巷尾,偶尔能闻到蜡梅的暗香。梅花作为冬日的象征,在寒冬中傲然开放,不仅为冬日增添一抹亮色,也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自古以来,成都人喜爱梅花,蜀地栽培梅花历史悠久。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四川博物院中保存的文物仍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悠久的梅花香味。
小寒时节天寒地冻,有民谚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民俗专家刘孝昌表示,成都的小寒时节是否寒冷取决于冷空气的强度。旧时成都,人们会在岁末十二月举行祭祀活动,称为“腊祭”。腊祭不仅是祭拜先祖,也是祭祀百神,感谢诸神对农业的贡献。农耕时期,经过一年的辛劳,农民们在小寒时节迎来休息的机会。北方大部分地区正值田间歇冬,南方则多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农事并不忙碌。此时,大家会打牙祭,放松过节。
小寒前后恰逢腊八节,喝一碗暖暖的腊八粥成为度过寒冬的仪式感。腊八节还有许多衍生食俗,如腊八蒜、腊八醋、腊八豆腐等。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熟悉的话语响起时,人们喝着甜蜜的腊八粥,明白农历新年已经近在眼前。
寒冬腊月中,梅花带着独有的暗香,在冰天雪地中傲然开放,为寒冷的天地增添色彩。宋代词人喻陟曾在小寒时节写下《蜡梅香》,描述蜀地的景象。昔日成都的私家庭院、农村皆种有梅树,杜甫草堂广植梅花,是赏梅的最佳去处。博物馆中,文人墨客留下的梅花墨宝让梅花的芬芳留在岁月中。例如,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柳如是的梅花扇面,画中梅树一枝,淡墨润干,墨汁挥枝,白粉写花,花蕊点红,展现了娴熟简约、清丽有致的画风。
近千年前的小寒时节,苏轼曾写下《清远舟中寄耘老》,开篇描写梅花生长于万壑千岩之间,凌寒而开,表现自己不受羁绊、笑看人生的豁达。可见在文人心中,梅花不畏严寒,有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小寒已至,春节不远。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已经敲响,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