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甭管是ChatGPT还是国产Kimi、豆包,都很难再带给大家横空出世时的“亿点点”惊艳。
技术震撼已成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搞钱狂热——脑子活络的用AI写作绘画,搞副业赚外快;深谙贩卖焦虑套路的博主,则造人设做知识付费,被戏称“AI时代第一桶金都被卖课的赚去了”。
一众互联网大厂们也在招贤纳士,这一次,年薪百万的好福气轮到了算法工程师的头上。面对如此时代红利,想要分一杯羹的,还有大批冲向爆款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
不过,读人工智能专业究竟是高前景还是高风险?本科四年学习,个中滋味又如何?
高考结束选专业,宛如一场赌博。成绩分数、学校层级、专业前景,无一不是决定未来四年的关键变量。
很多考生既不愿浪费一分,但未经世事又不知道该选什么,最后往往是看时下什么行业前景好、薪资高就匆匆跟风上车,人工智能便是其中一个。
作为新兴专业,人工智能其实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又交叉融合了神经和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属于工学下的电子信息类[1]。
但国内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其实比想象中早得多,在ChatGPT震惊世界前,国内就已经开始了智能机器人、虹膜识别、专家系统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开始了从研究生到本科生的排兵布阵[2]。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同一年,以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领头的35所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学校[1][3]。
到了2019年,更有180所高校一拥而上追赶这波热潮,人工智能专业新增高校的数量迅速达到峰值,随后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532所普通高校开设此专业,占到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40.67%[4][5]。
不过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数量下降,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专业“凉了”,而是随着学科布局日趋饱和,新一轮的资源博弈正浮上台面。
今年4月和11月,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共计50个案例,其中有43个都来自985和211高校[6][7]。
当一些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双非院校还在“谁来讲课”“讲什么课”中苦苦挣扎时,实力名校已经开始强调技术落地,卷向新的阶段。而这样的局面,其实早在人工智能专业正式入驻各高校学院的时候,就有迹可循。
我们统计了所有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院校,发现在532所高校中,如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5所选择“自立门户”,整合现有师资与教学资源,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更多的普通院校,则是将人工智能专业挂靠在原有的计算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等院系。既方便“就地取材”学院现有资源,也不耽误蹭上热门,好招来生源。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西安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的军工优势,另辟蹊径将人工智能专业纳入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智能兵器”[1][8]。
虽然在外人看来,人工智能四个字听上去总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但其实它仰赖的基础依旧是计算机学科。
正因如此,学生想学好人工智能就得成为“多面手”——不仅要数学好,看得懂算法公式的底层逻辑;又要足够了解计算机,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还得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课程,设法教会计算机像人脑一样思考。
可以说,就读计算机专业学生会吃的苦头,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也要跟着吃一遍,甚至更多。
比如写课后作业,学生们不是当“代码裁缝”,去 CSDN、Stack Overflow 等专业论坛里找代代相传的答案;就是当“江洋大盗”,打劫大佬的代码,试图蒙混过关,开一百个标签页就为解决一个非常简单的文件读写或者环境配置问题。
NBA球星们近期纷纷踏上了中国之旅,哈登与乔治结束了他们的访问后,紧接着,卢卡-东契奇、杰森-塔图姆、锡安-威廉森和保罗-班凯罗齐聚上海。这四位篮球明星一同站在东方明珠塔前,留下了合照作为纪念
2024-08-30 16:00:29离NBA最近的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薪资待遇颇为诱人,年薪区间通常在50万至70万,而百万乃至200至300万的高薪情况也并不少见
2024-08-22 13:54:46快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