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指出,当下消费渠道多元化,但也存在种种乱象,特别是无牌、杂牌、白牌产品的管控问题。若平台监管不力,商家自律难以实现。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对多地制售假冒伪劣羽绒制品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打击违法行为并维护市场秩序。中羽协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低价陷阱。按今年原料价格水平,羽绒服装标准90%白鸭绒的价格为420~550元/kg,低于成本价的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鞋服行业专家马岗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和品质更为重要。抱着赚快钱心态捞一把的公司注定会昙花一现。随着各地监管趋严,将拉开行业洗牌的序幕。
参与羽绒服造假的多为中小厂家和白牌企业,并非知名品牌。根据公开报道,江西、江苏、河北等地多家羽绒公司、商家及品牌涉嫌羽绒服造假。涉事企业为中小规模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在5万~800万元不等。
中国服装行业战略专家杨大筠表示,知名品牌更在意多年培养的品牌口碑,不会贸然造假,且品牌知名度能支撑成本上扬;非知名品牌则无法消化增长的成本,也没有品牌作为背书,因此不惜造假。
江瀚直言,假冒伪劣产品会误导消费者对于正常价格的判断,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行业应加强自律,建立质量标准和监管机制,提高商家违规成本。电商平台也应该优化竞争机制,鼓励商家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而非单纯追求低价。
业内认为,羽绒服造假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对中小厂家、白牌企业的信任度减弱,更倾向于有品牌背书的企业。假羽绒服事件将消费者推向了大品牌,高企的羽绒成本也会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内部淘汰。
中小企业还面临诸多难题。今年以来,羽绒服的原料成本不断攀升,羽绒金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90%白鹅绒和90%白鸭绒价格较一年前整体涨幅达30%~40%。另一方面,在电商平台主导的低价竞争模式之下,产品定价需要具备高性价比。成本上涨和售价偏低使得中小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11月25日,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通报,称对当地网售造假羽绒服的经营主体采取了查封等措施。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部分网售低价羽绒服存在“以丝代绒”造假的情况
2024-11-27 10:10:00以丝代绒背后羽绒服的价格困境一只“鸡毛”搅起的“寒冬”,羽绒服造假成本不到40元,甚至填充物用上了猪毛、狗毛,还伪造合格证、检测报告。这种行为刷新了大家对“黑心商家”的认知下限,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欺诈,更像是光明正大的“骗暖费”
2024-11-29 09:12:25新华网评羽绒服造假2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了江西九江多家企业伪劣羽绒服以假乱真流向市场的情况。次日,江西省九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情况通报
2024-11-25 19:46:00江西伪劣羽绒服制售企业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