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毛”搅起的“寒冬”,羽绒服造假成本不到40元,甚至填充物用上了猪毛、狗毛,还伪造合格证、检测报告。这种行为刷新了大家对“黑心商家”的认知下限,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欺诈,更像是光明正大的“骗暖费”。
这些假羽绒服成本低得让人瞠目结舌,却能卖出上千元的价格,简直是当代版的“皇帝的新衣”。消费者花钱买了个大寒,还真挺有“冰雪奇缘”的感觉。更离谱的是,这些东西不仅在线上线下卖得风生水起,还能堂而皇之地用“检测报告”来作掩护,骗过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商家的良心似乎也和羽绒一样“注水”了。
央媒直接揭露了这个造假产业链,让大家看清了部分商家丧心病狂的程度。特别是在冬季,这些假货流入市场,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比寒冬还刺骨。尤其是学生和老年人这些最需要保暖的人群,这些假货可能带来的不仅是寒冷,还有健康隐患。
造假工厂被曝光后,南通市场监管部门连夜行动,快速查封、扣押、抓人,看着挺解气。但这也反映出平时监管环节存在漏洞。这么大的造假规模和长时间的市场流通,如果没有央媒的曝光,7万多件假羽绒服可能会飞入千家万户。那些伪造的“检测报告”是如何通过层层把关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这事儿还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羽绒服行业的不透明之痛。很多人买羽绒服就是看品牌、信检测报告,但连检测报告都敢造假,谁还敢轻易相信标签上的“含绒量90%”?这种失信行为对市场信任度的破坏,不是几个涉案人员被抓就能修复的。
央媒的介入给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央媒总能精准砸到问题的痛点。无论是市场乱象还是行业黑幕,只要敢曝光,往往能快速引起全社会关注和监管跟进。这也说明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对维护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价格低得离谱的羽绒服十有八九是“假绒假毛”。虽然贵的不一定好,但太便宜的往往暗藏玄机。对于商家和品牌来说,这次事件是一记警钟:市场不是一片任你割的韭菜田,失去消费者信任,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自己的未来。
临近冬至,羽绒服进入热卖季,但近期有关“羽绒造假”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例如,“7万件羽绒服含绒量为零”和“市场监管总局对多地制售假冒伪劣羽绒制品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等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2024-12-07 19:57:00羽绒服造假事件背后钛媒体App 11月23日消息,近日,有专业打假人士透露羽绒服造假内幕,常用手段有掺飞丝、羽丝等,还会以50%白鸭绒冒充高含量鸭绒或白鹅绒,这样干的全网少说有几千家
2024-11-25 10:53:40多家公司售卖假羽绒服被处罚2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了江西九江多家企业伪劣羽绒服以假乱真流向市场的情况。次日,江西省九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情况通报
2024-11-25 19:46:00江西伪劣羽绒服制售企业被查据报道,江西九江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内有商户使用不达标的飞丝替代羽绒制作服装。一些商家承认其销售的儿童羽绒服填充物、合格证、水洗标及羽绒充气标均为假冒,甚至检测报告也是伪造的
2024-11-28 17:15:22造假羽绒服商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