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冬至,羽绒服进入热卖季,但近期有关“羽绒造假”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例如,“7万件羽绒服含绒量为零”和“市场监管总局对多地制售假冒伪劣羽绒制品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等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羽绒服造假事件主要涉及中小厂家和白牌企业,其产品售价远低于市场正常价。多位专家表示,羽绒服造假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对中小厂商、白牌企业的信任减弱,更倾向于选择有品牌背书的企业。这推动了羽绒服行业向头部品牌集中。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羽绒服行业或开启大浪淘沙的序幕。
据央视财经报道,为控制成本,部分商家在线上销售的低价羽绒服以次充好,用“飞丝”代替“羽绒”。此前11月初,湖州织里警方查获7万余件劣质儿童羽绒服,吊牌显示为70%的羽绒绒子含量,但专业检测显示基本为零。此外,连检测端也存在造假情况,标明绒子含量的检测报告、吊牌、羽绒充气标等都可以买到“通版”,一套成本仅1~2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羽绒服造假背后的主要因素是利益驱动。部分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选择使用劣质填充物或减少填充量,从而欺骗消费者。消费者对于羽绒服品质鉴别能力不足也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
业内人士估算,以目前56万元/吨白鸭绒的价格计算,若填充220g的90%白鸭绒羽绒服,填充物约为123.2元,面料和内胆约为88.4元,加工费和五金辅料分别为100元、22元,加上10元快递费,成本共343.6元。而“飞丝”填充物制成的“羽绒服”成本价仅不到40元。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商家以“分仓”发货躲避监管,监管严的地方发好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发“充丝”产品。
记者查询电商平台发现,目前仍有羽绒服产品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封面标注90%白鸭绒的产品,实际含绒量为80%。此外,一些产品的页面未标注含绒量,客服提供的信息模糊不清。
11月25日,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通报,称对当地网售造假羽绒服的经营主体采取了查封等措施。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部分网售低价羽绒服存在“以丝代绒”造假的情况
2024-11-27 10:10:00以丝代绒背后羽绒服的价格困境据报道,江西九江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内有商户使用不达标的飞丝替代羽绒制作服装。一些商家承认其销售的儿童羽绒服填充物、合格证、水洗标及羽绒充气标均为假冒,甚至检测报告也是伪造的
2024-11-28 17:15:22造假羽绒服商家回应一只“鸡毛”搅起的“寒冬”,羽绒服造假成本不到40元,甚至填充物用上了猪毛、狗毛,还伪造合格证、检测报告。这种行为刷新了大家对“黑心商家”的认知下限,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欺诈,更像是光明正大的“骗暖费”
2024-11-29 09:12:25新华网评羽绒服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