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上瘾?乍看起来只是当事人“意志力薄弱”的问题,但如果全社会都沉迷于手机,就很难相信所有人都是如此。事实是,如果生活很无聊、痛苦,而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又唾手可得,那么没几个人能经受得住考验。孤独既是手机上瘾的原因,又是结果。当原先那种亲密无间的陌生人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迅速瓦解,人们无处安放的情感在智能手机上找到了寄托。久而久之,这却会反过来加剧疏离与孤独,使人变得越来越不想跟周围真实的人互动交流。
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人几乎把手机看作是自己身体的重要一部分。她将人和无生命的机器连接在一起的成瘾行为称作“技术滥交”。人类天生渴望亲密关系,而技术的诱惑力在于它弥补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代价当然是有的,还可能相当高昂。我们想摆脱孤独,结果却是进一步深陷孤独;逃避进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手机的陪伴并不能带来真正愉悦的亲密关系,反倒破坏了亲密关系。用技术处理亲密关系,结果是人际关系被弱化为仅仅是联系而已,不再具有深度。长时间迷恋手机,会剥夺人的注意力,让人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却易于被煽动。很多人在网上变得极端,因为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很容易丧失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要摆脱这样的处境,就得从手机屏幕上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的真实世界。无论是想获得更多思考时间,还是和亲友进行深入的交流,又或是通过户外运动过得更健康,都需要我们从手机那里夺回对生活的控制权。这倒不是说要完全放弃手机,而是说,手机仅仅是一个协助我们更好处理事务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它,而不是被它所绑架。
这与其说是控制手机的使用,不如说是控制自我。现代社会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自制力。那些不能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集中注意力,调节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人越来越有可能落伍于时代。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具备强大的自制力。虽然病症反映在技术层面,但病因却出在社会层面。如果人们普遍感到生活无聊又不知如何打发时间,那就算不沉迷于手机,也会沉迷于别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解决手机带来的成瘾和孤独倾向,我们需要重建社会生活,创造一个更丰富多元的文化公共空间,让更多人从自己狭隘的个人生活中走出来,找到人生的意义感,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控权。这一切肯定不容易,但第一步,我们得先从正视这个问题开始。
当代年轻人消费观belike:我这辈子扣扣搜搜地花了很多钱辛辛苦苦地挣了很少钱钱是怎么来的我是一清二楚钱是怎么没得我是稀里糊涂是你吗?
2024-10-17 13:52:26当代年轻人消费观belike社交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双重面向的活动:它既是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自我反思与表达,也是在外部世界中进行必要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社会里,年轻一代的社交观念正逐渐向“自我导向型社交”复归
2024-06-12 16:13:38年轻人为何爱上零糖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