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一禁了之,应该是适当引导。对于口语化的热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无伤大雅,热词中不乏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及审美情趣的一些新词,连有关词典都能与时俱进,更何况我们老师、学校呢?”一位快退休的县城语文教师亦持同样观点。
“还是有必要纠正,这类不良的口头禅容易给孩子之间带来误会,对孩子写作、课堂教学也是有影响的。就比如一些简单的词,可可爱爱、一丢丢,口语说说没什么,但在规范表达中能算正确吗?”另一位支持在小学生中严禁网梗的语文老师正带课二年级,她向记者举了个“误会”的例子,“低年级的小朋友之间说句‘嘎了’,孩子会告状,‘老师他咒我死了’。老师怎么去解释?”
监管思路:
首抓平台治理、秉承开放心态
南都记者在对部分家庭的调研中发现,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在孩子之中流传,起源和传播环节多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如前述的海淀家长萧某在那次“出乎意料”之后,就为家中网络电视上的各类APP开启了青少年模式或设了密码,以监管孩子日常观看的视频。“说实话,很多网络用语已经泛日常化了,信息时代也很难给孩子做到完全的隔绝,能过滤一点是一点吧。”
这也揭示了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一个关键施力点,即除了有赖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更呼唤网站平台自身的价值选择。
“少些流量冲动就好办了。只要网络平台这一关能够把住,就能大幅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降低传播速率。”一位长期跟踪平台治理的网信办人士向记者分析,在平台层面有很多可以操作落地的路径,比如对一些明显有歧义,歪曲音、形、义的词汇,直接上技术屏蔽机制,阻断流行传播的机会;又比如,认真审核把关,通过大数据分析、AI识别等手段,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此外,针对群众反映集中、呼声强烈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等。
唐昕是一名初二的语文老师,每次批改周记时,总能看到学生使用网络用语或黑话,如“我真的会谢”、“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悟了”。她会在课堂上告诫学生不要在书面用语中掺杂网络梗和流行语,但效果并不明显
2024-10-22 22:32:00黑话和烂梗包围中小学生近年来,网络语言的普及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时,周妍发现小学生聊天时频繁使用“你个老六”这样的网络语言。作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网络语言
2024-10-22 17:02:14学者众议国家整治网络黑话烂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