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网捕组的5名志愿者均戴了2层纱线手套,蝙蝠下网后,暂时被关在笼子里,以免放飞后再次撞网。捕捉到的蝙蝠至少有30只。人一旦凑近,有的蝙蝠会龇开尖细的白牙。
“任务量比较大。要保证自己安全,也要避免伤到蝙蝠,还要确保速度。”黄伟说。
凌晨4点半之后,“迷迷糊糊”出巢的雨燕开始大规模撞网。
下手前,志愿者需先判断雨燕是从哪一头撞网的。鸟网不具粘性,但却能“吸附”鸟儿的羽毛,让其深陷,在外观上形成一个兜,“辨别方向需要一定的经验。如果‘摘’鸟方向反了,将会越‘摘’越紧、越‘摘’越乱。”
黄伟形容“摘”雨燕的手法像轻轻地夹起一支香烟。那一天,佩戴组总共“夹”到100余只入网的雨燕。
“把雨燕的头从网上摘出后,再把翅膀和两条腿理出来。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细细的脖子,其他手指轻轻地落在雨燕背部。”
在“摘取”雨燕和麻雀时,网捕组成员均不戴手套,黄伟解释,“手套会影响灵活性,并干扰我们下手力度的判断,容易误伤鸟类。”
在他看来,北京雨燕并不易“摘”,若运气好,几秒下网,绕得紧的,得用几分钟。雨燕属攀禽,爪子锋利,“被它们的爪子划出几道血口子算是家常便饭了,之后会上点酒精、药水消消毒。”
每一只雨燕下网后,即刻被送至一旁管理组的鸟袋中。从未戴环的,被移交到环志组上环;戴过环的回收个体对巢址的“忠诚度”较高,志愿者会根据它们的健康状况,考虑是否为它们佩戴定位仪。
连续多年返回八方亭筑巢的北京雨燕,会被优先选择,“有利于确保来年的回收率。”赵欣如说。
待天已透亮,为降低雨燕的重复撞网率,网捕组成员拆除了一片网,留出部分飞行通道。“因为我们是随捕随测随放,已经上环或装上定位器的雨燕,捕食归巢时,有可能再次撞网。”黄伟说。
北京雨燕背部和定位仪之间可推入一支铅笔。中国观鸟会志愿者张为民摄
佩戴定位仪
雨燕背部和定位仪之间可推入一支铅笔
凌晨4点半,余下的所有小组同步进场。有的支起工具台,有的搭设样本架……佩戴组的6人则快步走向管理组领取雨燕。
如果说网捕是体力活与技术活的统一,给雨燕佩戴定位仪则倾向于巧和细。
时年39岁的梁烜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名教研员,作为佩戴组骨干,她恰巧有一双骨节分明的巧手,十指修长而纤细。但这双手,每一次接触雨燕,都容易被锋利的爪子挠出血痕。
为一只选中的雨燕佩戴好定位仪约需5分钟。同样是“裸手”操作。
“戴上手套,便没法干活了。”梁烜说,若硬要避免被雨燕误伤也不是不可能,但这样她的目光就全集中在爪子上,而非背部的定位仪。
后来,苏珊娜教给她一个招儿。把鸟袋蒙在雨燕的脑袋上,“它们一下子就’乖’了。”梁烜笑着说。
这款光敏定位仪比梁烜想象中的还要轻。算上2条加固绳,光敏定位仪的重量也仅为0.733克,不过芯片大小,将其摊放在手心,梁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安装它时如穿针引线。轻细而结实的固定绳从两侧翅膀下方套过,之后在定位仪的2个小孔上打结。绳子1毫米宽,软涤纶材料,质地较亲肤,不会勒伤雨燕,且不影响雨燕正常飞行和换羽。
当打结位置、松紧皆确认无误后,会在打结点刷上一层专用速干“超级胶水”,“算是双重保险。”
在一旁观看梁烜操作时,林顿直呼其手法专业,连连称赞。
梁烜记得,前一日培训时,待她操作完成,林顿顺利地将一支铅笔推入定位仪下方,“若铅笔不能进入,说明绑得太紧,会影响雨燕的正常活动。”
与常佩戴在大型鸟类身后的GPS定位仪不同,低耗能的光敏定位仪无法实时传回鸟儿飞经的地理位置,只能待重新捕获后下载数据。
项目论文的主要执笔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岩岩介绍,光敏定位的原理是依靠日照变化来推断地理信息,因此在春分、秋分前后和途经赤道时,定位仪会被严重干扰,导致数据出现较大误差,“优点则是较便宜,电池较轻,适宜安装在小型鸟类身上。”
现场,每一只落网的雨燕,都会进行常规数据的测量,包括体重、喙长、翅长、尾长、体长等。而被选中佩戴定位仪的雨燕还需拍摄至少10张不同部位的羽毛特写。
走完几组步骤,还不能一放了之,“这时得赶紧送去管理组补水使其恢复体力。”赵欣如说。
放飞前的最后一步是进行生物样品采集。为此,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阳专程从广州赶来。由他带领的采集组,在现场负责采集雨燕的血样、羽毛、身上附着的寄生虫等生物样本装入试管,“如果有雨燕出现排便现象,也会顺带采集些它们的粪便。”
据刘阳介绍,单凭肉眼,即便资深鸟类专家凑近仔细观察,也难以准确辨别雨燕的雌雄。
因此,明晰雨燕的性别需将采集到的血液带进实验室,“鸟类的翅膀下面有一段较明显的肱静脉,用采血针刺破血管采一滴血珠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还需进行羽毛的采集,“一般是直接用手拔下少量尾羽,用剪刀剪的话提取不了羽根部的DNA。”刘阳说,“每一份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一般要3至4天才能出来。”
一只身背定位仪的北京雨燕被中国观鸟会志愿者唐瑞放飞。中国观鸟会志愿者张为民摄
往返约3万公里的长途迁徙
时隔12个月,2015年5月24日凌晨4点半,约50位中外追踪高手、鸟类学家等再度聚首八方亭。
不过2个小时,13只身背光敏定位仪的北京雨燕相继入网。“重捕的喜悦真的难以言传。”黄伟说。
随后,志愿者在林顿的指导下,对定位数据进行下载分析,飞行轨迹在世界地图上浮现。这是一程来回近3万公里、飞经约19个国家和地区的长途迁徙,“可称作史诗级别的。”迪克感叹道。
回收数据显示,7月下旬,上述北京雨燕出京后,先后飞经内蒙古、天山北部、中亚、阿拉伯半岛、中非等地,最终于10月末抵达非洲西南部,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西开普省“休整”约3个月。
翌年2月,越冬完毕,它们如朝圣般向着北京重新启程,于4月中上旬“到站”。
整段路程,它们依然在天上吃喝拉撒睡,脚不沾地。赵岩岩分析发现,北京雨燕每年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都待在天上,“有的个体甚至在繁殖期,都很少进巢。”
“作为一名环志者,迁徙一直让我着迷并驱使着我。雨燕在空中体现了生命的全部奇迹。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项里程碑性的研究。”林顿表示,揭开谜底,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时刻。
而于赵欣如而言,追踪北京雨燕迁徙路径,是为了摸清它们的迁徙动态和规律,从而“对症下药”。
“毕竟,研究是保护的前提。”
林顿(右2)和唐瑞(左2)正在查看回收数据。中国观鸟会志愿者张为民摄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24小时核酸检测门诊,护士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图/新华社 “5·12”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
2022-05-12 09:51:22新京报▲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淡或漠视,作为一种冷暴力,后果不亚于身体侵害,同样不为法律所容忍
2022-03-27 18:51:00新京报▲6月6日,北京丰台管控区考生带着行李陆续走进自己的房间。新京报记者陶冉通讯员徐伟摄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在每一年的重要时间刻度上,恐怕没有哪个日子能比高考日更牵动人心
2022-06-07 00:11:16新京报▲快递员在某街道设立的暖心驿站取暖、歇脚。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基层组织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考核重压,导致基层任务繁重复杂,基层干部应接不暇,基层治理效能亟待提升
2022-04-24 19:51:14新京报▲5月24日,丰台区芳星园二区核酸检测点,居民核酸采样前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工作人员旁边放置了电风扇
2022-05-27 00:00:59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