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疫情期间,该如何给基层“减负”|新京报专栏

疫情期间,该如何给基层“减负”|新京报专栏

▲快递员在某街道设立的暖心驿站取暖、歇脚。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基层组织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考核重压,导致基层任务繁重复杂,基层干部应接不暇,基层治理效能亟待提升。

实际上,自党中央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以来,近几年的基层负担已经显著下降。但是,改头换面、巧立名目、偷梁换柱增加的一些目标任务,仍使得部分基层面临“减而又增、只增不减”的负担死循环。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同部分基层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重重考核压力,不无关系。

“压力型体制”让部分基层“两头受气”

我国的基层治理,被一些学者描述为“压力型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目标任务层层下派,在基层累积并形成压力,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基层稳定。

过去,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政府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考核评估,基层治理的靶向性较强。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日益成为基层治理的主旋律,但由此带来多目标任务的复杂、冲突乃至矛盾,又产生了部分基层干部难以适应的新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曾指出,政府制定政策要增强可预期性,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所谓“合成谬误”,就是单看各个部门的政策都合理,但叠加在一起就出问题。“分解谬误”则指政策逐级分阶段进行分解以后,导致层层加码和政策走样问题。这些问题在各级政府都有所表现,但在基层最为凸显。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