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南锣鼓巷的“老炮儿”:自称皇族后裔 拉车从不讲价(5)

2017-06-19 08:42:3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那时候上下班街上黑压压一片自行车,公交车少,出租车更少,有钱人爱坐黄包车,豁亮还能看景,路边买点东西也方便。

安林拉过从东四去机场的,上午十点之前拉上,下午两点来钟到,一个人连行李三百。那时候还没有机场高速,走的是水泥路,水泥接头的地方,咯噔一声。三元桥大上坡,蹬不动,下来拿绳子勒在肩膀上,像纤夫一样把车拖上去。

他还记得当时的刀削面只要1块钱一碗,6块钱来一瓶二锅头,中午吃完,下午又一身好力气。

三年下来有了积蓄,安林置办了现在的这辆三轮车,全北京最早一辆不锈钢的,三千五,加上装饰铜活,一共五千。

安林说,他这辆车讲究,车把上五个铃铛,是“文革”破四旧时从要被烧完的舞狮嘴里抢出来的,铃铛中间摆个龙,叫五福捧寿;车座是进口凤头自行车上拆下来的,全牛皮;脚蹬子枣木做的,刻上格纹;车尾镶了一块八卦,辟邪保平安。

其他三轮车都是红顶篷,他的不同,是杏黄的顶篷。他专门在车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爱新觉罗·安林。见到游客问就解释,“我是满族镶黄旗,祖上是清朝王爷。”

安林最爱给人讲车斗两侧的两个貔貅,“这东西太贪婪了,把珠宝吞尽还要贪日月,我把他们放在这就是要告诫自己,做人做生意不能太贪婪。”

自从换了这辆车,安林的生意更好做了,车漂亮,人精神,好多时候客人上来直接说去哪,都不问价。

1995年,有媒体在什刹海录节目拍到了安林这辆车,说他这是“京城第一车”,这个称号一直流传到现在。

搬不走的家

安林一辈子没用过存折,他有个存钱罐一样的木头箱子,每天把挣的钱往里一塞。他用这箱子里的钱给两位老人养老送终,把一双儿女养大成人。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飞速发展,环路、地铁都建了,路上的汽车多起来,“有的大车你一凑近,尾气能把人脸熏黑,真呛。”

过去乘客说的都是老地名,磁器口、五路居、某某胡同,安林指哪打哪从来没错过方向。后来一上车都是这个大厦、那个小区,越来越多他没听过的地儿。

随着游客增多,1995年什刹海有了胡同游,安林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奥运会以后,南锣鼓巷商业化发展,他随着到了家门口。他管年轻时候拉散客叫“拉脚儿”,现在拉游客叫“拉游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