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焦点访谈丨国宝自己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某个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大漠敦煌,千年一梦。不久前,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游客惊喜地发现,这里新推出了“飞天”专题的线路,游客们来到洞窟前,拿起手机、打开AR地图,便能看到九色鹿从壁画中“飞身而下”,科技赋能真正让文物触手可及。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员李璐:285号洞窟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在莫高窟属于特级保护洞窟,它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在全新的技术支撑下,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这样的全新体验。
莫高窟的保护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莫高窟时,对“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提出具体要求: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如何找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一直是几代敦煌守护人努力的方向。现在,“云游敦煌”小程序已有6000多万用户在线上浏览敦煌石窟。他们还建起了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的“数字敦煌”资源库,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建立“数字敦煌”,让莫高窟“活起来”,全世界更多人能看到莫高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