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国宝自己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今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何以中国”大展成了文博界的一件盛事。展出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西周宗室贵族制作的祭器。尊内底铸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个展览集中体现了考古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以考古学资料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重要特征,但是如何能够把专家们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这需要我们有一个通过展览语言把它转化的过程。

近几年来,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

“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年递增10%以上。2013年,全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只有4000多万人次,到了2019年,人数已经超过了12亿人次。

除了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应该如何活起来?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扩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古城里居住着4.2万名居民,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古城”。既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保证活力和文化传承,山西平遥一直在积极尝试。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