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拥有超过770万粉丝,影响力巨大。今年7月1日,一条“你好,七月”的微博,被转发了一万多次。高转发量的原因是配图——一只站在紫禁城宫灯上蓝白相间的喜鹊,却被微博网友们称为“穿校服的披发少女”。这其实在郭珽的意料之中,“做了那么长时间已经有了经验,知道大家喜欢什么。”而整个团队也注重在“宫里找到大家生活中的影子”,前段时间的“夏日话清凉”微博专题,就选择了颜色清凉的玻璃器展示。
值得一提的还有微博的故宫美图系列,在郭珽看来,强烈的故宫元素和诗意的表达,让大家感受到故宫是一座活的城。今年8月16日傍晚,北京雨后呈现出壮观的双彩虹,故宫摄影师王琎忙不迭背上相机,一路向东小跑到太和广场,彩虹穿过太和殿的壮观一瞬间,被王琎的镜头捕捉到,这张照片很快出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微博上,迅速有了近三万次的转发和两千多条评论。
故宫走红,对不少故宫的工作人员来说,显得有些意外。但他们有一个共识:这和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自2012年1月走马上任,五年多的时间里,单霁翔传达的理念是:故宫始终保持着学习心态,并有意识地将故宫和互联网传播有效结合。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
专家观察
故宫文创得益于“互联网+”
在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的愿景里,人们的日常能与故宫这样亲密接触:清晨起床,先用四方罍样式的茶器泡了壶茶,随手撕下《故宫日历》上过去的一页;中午,你边用故宫筷子吃着饭,边用朝珠耳机听音乐;午后纳凉,你穿上如意凉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来习习凉风……事实上,上述场景,正通过故宫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体方式的呼应,以文创产品的形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斌认为,故宫能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超过很多国际上的老牌博物馆,文创产业后来居上,得益于“互联网+”。在他看来,“互联网+”让年轻人中对文物感兴趣的群体直接接触到故宫文物,并享有充分信息,弥补了博物馆服务能力不强的劣势,“更重要是,这打开了文物资源利用方式的‘脑洞’,各种与时代生活需要相结合、又能体现传统文化要素的创意产品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