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之光——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4)

2019-04-19 16:16:0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今天的北方,冬暖式蔬菜大棚习以为常了,在当年可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多年之后,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干部信俊仁回忆三元朱村建大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信俊仁长期跟踪蔬菜产业,1985年至1990年正好在三元朱村驻村,对当地蔬菜大棚的前世今生再熟悉不过。

他说,当年三元朱村要搞冬暖式大棚,至少有六道难关:第一关,拜师难,到哪里去找师傅啊;第二关,谁来种,农民种大田习惯了,不见到果子不会轻易干;第三关,土地难,人多地少,谁愿意拿地来干从没干过的事;第四关,资金难,当时一个大棚6000元,刚吃饱饭的农民谁能拿得出;第五关,大棚建设难,新大棚以往没干过,不会建,也没工具;第六关,管理难,外面气候变化大,里面种植要技术,都不会。

王乐义没有被这些难关难住。找师傅,他去瓦房店三顾茅庐;没人干,全村17个党员干部带头干;没有钱,自筹不足的部分他出面贷款;建大棚难,拉钢丝的紧线机,县邮电局有,人家不用时他去借,要用时赶紧还回去。就这样,硬是在1989年8月挖地建棚,当年收获,一棚子绿生生的黄瓜,一斤卖到10元,17个大棚干部个个都成了致富带头人。

三元朱村开先河,大棚起来了,赚钱了,学的人也多了。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此时做了两件事,一是村里17个党员干部在村里分片包干,教村民搞大棚蔬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二是与瓦房店请来的大棚师傅韩永山一起跑全县教村民种大棚,“这可是伯祥书记抓的,一个村富了不叫富,得大家都富才行”。县里专门成立了蔬菜推广办公室,给了他一台吉普车,到各乡镇教建大棚。“全县34个乡镇,除沿海几个乡镇,我跑了27个乡镇,有时候一天就跑11个乡镇。”当年,寿光县新建大棚5130个。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