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丝路文明的安全机制:生态问题的重新发现
以“驼铃声声”描述和概括汉唐时期的西域丝路,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是为什么?
我们在新疆和田调研丝路文化时,有感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广大,追寻历史,提出一个问题:汉唐时期的西域生态环境究竟怎样?
当我们看到新疆的考古遗址分布图就一下子明白了。
如今大约有200多处于荒漠和沙漠之中的佛教遗址在和田地区被陆续发现,最远在离和田市390多公里的沙漠深处,让人唏嘘不已。而这些佛教遗址的周边,当年可都有河流和湿地、树林和城池、村落和农田牧野伴随。不难想象,那曾经是怎样一派生机盎然的绿色秘境。
民国时期,著名探险家斯坦因在考察丹丹乌里克遗址(距和田市120公里)后写道:“在那辽阔无垠的平原里,我仿佛是在注视着地底下一个巨大的城市的万家灯火,这难道会是没有生命又没有人类存在的可怕的沙漠吗?我知道,我以后将永远也不能再看到这壮丽迷人的景色了。”
在汉唐时期的一千多年里,西域当时的生态条件比现在好得多。和田境内的尼雅河融入克里雅河,与和田河都可直通塔里木河,形成两大绿洲通道。而位于丝路南道东部起点的罗布泊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昆仑山中段北麓,从喀什到和田再到罗布泊,组成了环状连片的绿洲带和原野,一派田园风光,很多地方甚至可以称得上鱼米之乡。史料证明,维吾尔族人中有种稻子的习惯,就是汉唐时期传下来的。至今南疆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仍喜欢吃粽子。
唐玄奘当年西行返回经过南疆,历史记载都是骑马而非骑骆驼。在丝路通达的条件下,西域之富庶,从西域有关邦国赞助玄奘旅费数以万金(铜钱)这一历史事实就可以知道了。而在考古遗址中,出土了汉代、魏晋到唐代的钱币以及来自西方各国的钱币数以万计。
在西域发生宗教战争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覆盖了150到200公里,几乎全部汉唐遗址都淹没在沙漠中。
24.丝路亚洲的文明成熟经验
在西域适用唐律的时期,如果大面积土地山坡人为撂荒,任其盐碱化和沙化,地方官和农民将受到处罚。非法砍树、放牧和狩猎,与不孝不敬一样,都是重罪。
丝路文明史证明:民族分裂、宗教战争和杀戮、非生态型垦殖和放牧,是导致田园废弃,绿洲减少,自我调节的小气候一再恶化,沙化和沙漠扩大的人为原因。世界文明摇篮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大面积的沙漠就是最大的例证。
丝路文明史的经验在于,大型政治文明体的存在是丝路畅通的安全机制,它能够遏制宗教纷争、利益掠夺,有效地推行自由贸易、生态农牧技术和休养生息。
大唐最盛时期,本邦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有日本学者认为加上各民族邦国,应在1.4亿左右。丝路文明共同体的人口总数大约在2.9亿左右,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0%以上,经济总量占比更高。这是轴心时代以来以丝路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第一次文明高峰时代。
五、世界文明的扩展趋势:
丝路文明的融合机制与亚洲文明的第二次高峰
25.阿拉伯与大宋:丝路两端的大型文明体
在唐宋元三代,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极盛疆域达1340万平方公里。
广袤疆域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体逐渐融合,最终在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先有倭马亚王朝的大马士革,后有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成为丝路西段的文明中心。
阿拉伯人的征服扩张,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征战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为丝路文明共同体起到了联结作用。
中国历史进入宋元时期。大宋文明的成就,先看数学方面,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余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余年。
再看钢铁产量,据估计北宋铁的年产量在3.5万吨到15万吨之间,接近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产量水平。开封和杭州的人口达到百万级,其城市规模远远超越同时代的欧洲地区城市规模。
汴京城面积约34平方公里,比唐代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两万多家商店,每日车水马龙,热闹无比。流传至今的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就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大宋人口最多时为1亿,鼎盛时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不足今天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却达到了7.2亿亩,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据研究,唐代最高年份粮食总产量为595亿斤,人均占有粮食1000斤左右,在安史之乱年代,人均占有粮食仍有700多斤;而宋代最高年份粮食总产量竟达128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1300斤左右。即使在战争年份,人均粮食产量也在800斤以上。欧洲在19世纪末才达到中国宋代的水平。有学者认为,南宋的农村风光,比今天的欧洲乡村还要美丽。
大宋还是一个教育向大众普及的时代,相当于大学的书院就数以百计,而府、州、县、社四级学校数以万计,几乎都是义务教育。这种大规模的义务教育欧洲国家在700年后才开始。
26.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高峰
据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汉代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支那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同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唐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次高峰时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国的贸易,同日本、朝鲜的贸易已经十分活跃了。
宋朝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开始进入海洋文明时代。大宋的造船工业令人咋舌,出土的宋船,可以载重200多吨。宋船已经抵达印度洋,甚至有一批中国人在吕宋、马来以及马六甲海峡专做转口贸易。宋钱以及后来的明钱都是国际通用货币,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元。
宋代首都和沿海重要城市都有外国人社区,比如汴京就有犹太人社区,今天还能看到犹太人后裔。广州、泉州、杭州就有伊斯兰社区、马来社区。当时居住在大宋区域的数以十万计的外国人都融入了中国。
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政府先后在广州、杭州、泉州、密州板桥镇、润州、苏州、温州、江阴军、明州、嘉兴府(秀州)、华亭县(松江)、澉浦镇(海盐)和嘉兴府上海镇(上海)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阿拉伯、印度、拜占庭、马来群岛的商人云集。
1080年,宋政府制定了《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里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至今广州和泉州城仍然有许多“藩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周去非的著作《岭外代答》,于淳熙五年(1178)成书,共10卷,20门,294条,记有南海诸国与麻嘉国(今麦加)、白达国(今伊拉克)、勿斯离国(今埃及)、木兰皮国(马格里布,即今北非一带)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其中有对麦加城及伊斯兰教朝觐盛况的记述。
他把安拉译作一种佛,穆罕默德译作佛麻霞勿。书中说,当穆罕默德忌辰,“大食诸国王,皆遣人持宝贝金银施舍,以锦绮盖其方丈。每年诸国前来,就方丈礼拜。并他国官豪,不拘万里,皆至瞻礼。方丈后有佛墓,日夜常见霞光。人近不得,往往皆合眼走过。”
佛只是一个通用名词,凡是能代表天通人的神都叫佛,跟天上人间、玉皇大帝、上帝和安拉一样,在宋代这个词表明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良久,穆斯林住在中国如鱼得水。
↑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政权,建立起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远逾汉唐盛世。
27.蒙元帝国的建立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复兴
13世纪初,蒙古部兴起于漠北草原。1206年春,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诸王和群臣尊称铁木真“成吉思汗”。此后,成吉思汗统领蒙古各部落,开始了他纵横欧亚大陆的征战之路。蒙古铁骑一路西行,攻城掠地,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征服地域南至中原,西达中亚、波斯、高加索地区和东欧的黑海海滨。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大规模的三次西征,蒙古军灭花剌子模,征服保加尔、钦察、斡罗斯、波兰、匈牙利,建立起窝阔台、察合台、钦察和伊儿汗四大汗国,蒙古帝国的实力已经扩展至中亚和欧洲。
1279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灭南宋政权,改国号为大元,建立起元朝。忽必烈时代,元朝统治的疆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远远超过了汉唐盛世时的疆域。
从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到忽必烈称帝建立大一统的元王朝,人们简称为蒙元帝国,它是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型文明体。
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在其著作《世界史纲》中说:“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全部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他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应该是成吉思汗,而不是哥伦布。
28.《马可·波罗游记》与汪大渊《岛夷志略》
1298年,意大利热那亚的一座监狱里,一个大胡子囚徒在给同伴讲述他在遥远东方的所见所闻:那里到处是奇珍异宝,有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有君临天下的契丹大汗,“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而“我所说的,不及我见到的一半”。对神秘东方的回忆,让他的眼里放着光,也让周围听众入了迷。
这位把东方文明乃至神话带入西方想象的威尼斯人叫马可·波罗。由他口述,狱友鲁斯蒂谦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展示了一个强大而富庶的东方文明——蒙元帝国。
《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是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地区历史地理和人文的重要著作。宋元时期记载此类履历和见闻的书籍有上百种。
1330年,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五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1339年返回泉州。
我们从汪大渊的记载里看到了这样一个贸易实况以及浩浩荡荡地在海上航行、在“岛夷”世界穿梭开拓的中国古人形象。为我们解读蒙元文明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标本,细化和丰富了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共同体的认识。
↑宋代经济繁盛、文化包容、思想开放、信仰自由,图为今开封大相国寺。
29.草原丝路的辉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骑兵,沿着草原丝路横扫欧亚大陆,把欧亚大陆连成一体,建立起庞大的蒙元帝国。蒙元帝国的建立,打通了亚洲和欧洲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壁垒,使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复兴,东西方文明在这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再一次碰撞、交融和扩展。
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东起东海,横跨欧亚草原,其纵横交错的岔路,南达中原地区,北接蒙古和西伯利亚。历史学家王大方在所著《论草原丝绸之路》一书中,认为草原丝绸之路又可分为南北两线,其北道的开拓,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东起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东欧;草原丝绸之路的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
草原丝绸之路的中心区域是欧亚草原,位于欧洲、东亚和西亚三个文明地区之间,也是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游牧文明兴起的摇篮。草原丝绸之路自产生起就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远远早于绿洲丝路和海上丝路。在春秋战国时代,游牧民族便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黑海这片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上活动。中国的丝绸早在此时,便已通过游牧民族从东方传到西方。
绵延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辽阔的蒙古草原,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汇合地。草原丝绸之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对于世界各种文明的传播交流以及沿线多民族群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形态来看,这条草原通道连接着欧亚两个大洲,是一个文化交往互通的地带,拥有两种文化形态;从文化视角来看,它们代表着欧洲的文化和亚洲的文化。两者都在不断地扩张,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这条通道上来往交汇,从而使草原丝绸之路的勃兴成为历史的必然。
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上,有驼队、马队逶迤的贸易商队,也有刀戈铁血、野蛮杀戮的族群纷争。在13世纪之前,伴随着突厥势力的扩张,曾经繁荣的草原丝绸之路进入了长期动荡和荒芜的时代。蒙元帝国的横空出世,给草原丝绸之路带来复兴。从东亚一直到中东,欧亚草原上曾经彼此隔绝和纷争的众多国家和军事势力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灰飞烟灭。在蒙元帝国的统治框架下,因为铁血征服而几近凋零的欧亚诸多文明体出现了一定的回光返照,欧亚大陆开启本世纪最后一次大范围的迁徙和交往,也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的再次开通提供了条件。
↑大宋是一个教育向大众普及的时代,图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嵩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