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爷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为了治理胡同,街道和社区费了多少劲儿,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觉着,努力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这就是习主席所说的“为民”。
距离长安街只有一路之隔的和平门社区,曾经是“北漂”的聚居区。社区内所有地下空间几乎都变身“群租房”,居民们日日被安全隐患和拥挤杂乱所困扰。如今,这些地下空间经过疏解整治后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最受社区居民青睐的红墙系列“氧吧”。
在和平门社区社工邹宁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社区文化氧吧”,曾经的小隔断已变作宽敞大厅,乒乓球室、阅览室、编织课堂、舞蹈教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专门开辟的“和平门社区回顾长廊”和楼道墙壁上精心布置的宣传板,诉说着和平门社区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和平门社区红墙系列“氧吧”,结合地区特点和居民实际需求,设计了5个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除了“社区文化氧吧”外,还有“便民服务氧吧”“生活空间文化氧吧”“安全文化氧吧”等,打造了红墙边全新的生活方式。
红墙边的街巷里多了大管家
自从自家门口多了两个石头墩子,彭大妈的心情好了不少。
彭大妈家在北营房北街路侧的平房,开门就是人行步道。大妈身患眼疾,失去了视力,天气好的时候在自家门前晒晒太阳是最大的享受。可门前的人行步道上,总有自行车、电动车窜上来,时不常就吓大妈一跳。直到“街巷长”王立平来了,结束了这种状况。
王立平是展览路街道城管科的干部,随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的推进,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北营房北街“街巷长”。记者了解到,2017年4月起,“街巷长”制在西城区正式推开,1402名来自区里或街道的干部走进街巷,以全新的身份担负起了街巷胡同维护治理的重任。从此,红墙边的每一条街巷里都有了帮助群众办实事的“政府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