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长和小巷管家:街区更新的一支生力军(2)

2018-12-24 10:14:1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基层共治的“协作哨”。街巷长身在街道,小巷管家住在街巷,最容易发现问题,最熟悉群众诉求,也最有权威吹哨。当出现开墙打洞等问题时,他们把“条条”上的相关部门、“块块”里的涉及单位“吹”来,形成“条块”结合、协作配合的共治环境。这样一来,“千条线”汇入“一根针”,难题就不难了。

基层共治的“协商哨”。很多问题都发生在居民之间,很难分出谁对谁错,解决的关键还在居民自身。街道在环境整治中腾出有限空间,设立“公共会客厅”,街巷长、小巷管家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共同协商、共谋计策,形成了协商互让、主动配合的自治氛围,使乱堆杂物、乱倒脏水等痼疾顽症迎刃而解。

基层共治的“协力哨”。“吹哨报到”要求街巷长、小巷管家重心下沉,工作在群众之中,一言一行最有感召力。周末卫生大扫除走在最前面,平时巡查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整改,久而久之,带动群众由“站着看”变成“跟着干”,形成了协力同心的共治格局,街巷环境脏乱面貌显著改善。

基层共治的“协同哨”。如何把辖区内的机关部门、社会单位、居民群众等基层治理力量“吹”到一起,形成协同一心、步调一致的共治声势,街巷长、小巷管家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凝聚作用。停车难一直是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利用“吹哨报到”机制,街巷长把街巷内单位和居民召集在一起,开展“一对一”协同对接,实现了单位停车位与居民共享,街巷出行环境大大好转。

基层共治的“协调哨”。“吹哨报到”赋予了街巷长协调处置权,成了衔接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桥梁。解决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居民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街巷长、小巷管家的“中间人”作用日益凸显,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了基层共治的强大合力,推动了城市管理在基层生根结果。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