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柳孜,倾听大运河的声音(下)

2018-08-28 09:26:50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参与评论()人

柳孜这个运河岸边的繁华巨镇,自然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唐宋以来,这里曾经爆发过多次大规模战争。最著名的是淮北戍卒起义。唐咸通十年,庞勋率领淮北地区戍边的三千名士兵在桂林起义,很快打回淮北,发展到5万余人。他们以柳孜为据点,东据宿州,北克徐州。唐王朝任命康承训为行营都招讨使,统帅7万大军,讨伐起义军。双方在柳孜一带发生了激战。柳孜镇守将姚周率兵抵御唐军数十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遭到惨败。柳孜镇失守,使宿州、徐州失去屏障,庞勋又集合五六万人,试图夺回柳孜镇。由于康承训早已事先设下埋伏,起义军遭到伏击。几个月后,庞勋率领的起义军全军覆没。起义军虽然失败,但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和英勇气概永不泯灭。

黄巢起义军也曾在这里,扼控漕运,与奢侈腐朽的李唐王朝抗争。宋廷太尉杨沂中,以淮北宣抚副使的身份,亲率五千骁骑,奔袭屯于柳孜的金军。这位百战名将中计遭伏,只得大败而逃。新四军曾在这里挖战壕,设立伏击圈,开展抗日斗争。

随着运河涛声的消逝和战争硝烟的弥散,柳孜也成了淮海大地上一个幽静的集镇,然而其繁华虽落,历史没有断失;其河道虽湮,文明没有消失。就在不经意中,漫漫尘沙所湮没的运河码头的发掘,让当年小桥流水和集市繁华的柳孜又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辉,成为世人瞩目的一个焦点。

专家认为,柳孜集考古发现,是我国大运河遗址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它为研究中国运河史、交通航运史、水利史和隋唐宋三代历史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瓷器的出口外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新资料。考古学家王晓秋委员说:“柳孜遗址的发现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考古学家刘庆柱委员说:“从柳孜考古发现来看,如果说大运河是一条项链,这里就是项链上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

离开柳孜镇,回头望去,当年的隋堤烟柳似乎还在风中婆娑起舞,喧嚣的码头似乎还在熙来攘往,挥汗如雨的纤夫们口中的号子也似乎越来越响,希望这些刻在残破沉船上、刻在传世古瓷上、刻在青石码头上、刻在老百姓口口相传故事里的记忆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作者:张云波,安徽省濉溪县人。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