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柳孜,倾听大运河的声音(下)

2018-08-28 09:26:50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参与评论()人

张云波:柳孜,倾听大运河的声音(下)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续着大运河绵绵涛声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堤坝。运河南北有两道土堤,老百姓们习惯上称之为隋堤。《开封府志》中记述:“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中也记述:“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北堤宽40米,高出地面约6米,用以抵挡黄水;南堤宽约20米,高出地面4米,用作御道,设置五里一敦、十里一亭、百里一驿。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在过去,人站在堤外能听到里面车水马龙的喧闹,但看不到公路上的车辆行人。

当年隋堤之上杨柳依依,叠翠成行,柔软的枝条轻轻牵出一个季节的相思。风吹柳絮,腾起似烟,在任何春风可以抵达的地方,都留下一行行生动的诗句。清晨,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曾醉倒了多少墨客文人的心怀。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到:“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透过这诱人的风光、诗意的朦胧和超然的韵味,似乎使人们看到,在那“春光荡城市,满耳是笙歌”的年代,那些富贾豪绅寻欢作乐的情景。唐朝诗人杜牧有“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的诗句。杨柳纤长的枝叶,如同飞扬的琴弦,挥洒成一缕缕浅笑;杨柳青翠的色彩,好似碧透的舞台飘扬出一个个舞姿。

关于隋堤杨柳的来历,笔记野史中有一则故事。有一年天气新热,隋炀帝听闻扬州琼花盛开,立即从东都洛阳摆驾,浩浩荡荡东下扬州观花。那时候,从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尚未完成,中途要换走旱路,杨广嫌乘坐车辇不开心,就命沿途州县供给黍稷、香油,铺地行舟。然后,杨广又挑选五百名美女,分成五班,每班一百名,轮流拉纤。纤弱的少女拖着沉重的龙舟,一步一滑地走在用香油拌黍稷铺成的路面上,而杨广看着不断跌倒又爬起来的拉纤少女,得意忘形。不一会儿,这些拉纤的殿脚女就气喘嘘嘘,香汗淋淋。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呈上对策:在堤岸遍种垂柳,清荫交映,一可为殿脚女遮阳,二能够加固新筑河堤。隋炀帝大喜,立即传旨隋堤岸边郡县连夜赶种柳树,每种一棵,赏绢一匹。短短几天之中,官员、百姓蜂拥而至,将周边大小柳树都移栽于河堤两岸。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