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波:柳孜,倾听大运河的声音(下)

2018-08-28 09:26:50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参与评论()人

再一次想象着消逝的泥土无法在今天重新聚拢起来,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考古发现,那些曾经不可解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不得不赞叹那曾经的杨柳,柔弱的身躯舞动的不只是媚人风情,更是不屈的灵魂。

曾经的运河、码头、航船、瓷器、堤坝、杨柳,见证了柳孜集的兴衰。得益于大运河这个黄金水道而兴盛起来的柳孜集,原为柳江口、柳孜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据明、清《宿州志》记载:四千多年前,柳孜就是一个人群聚落。春秋战国以来曾先后归属宋国、楚国,秦汉时期隶属沛国相县,唐宋以来隶属宿州临涣县。

关于柳江口名字的由来,这里有一个故事。隋炀帝巡历淮海,在龙舟之上观看殿脚佳丽持楫划船,即兴作诗一首:旧曲歌桃叶,新歌唱柳眉,将身伴轻楫,疑是渡江来。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就把这段运河命名“柳江”,因柳孜码头又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口岸,于是柳孜就被叫做了“柳江口”。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里还存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

当我们谈论当年舳舻千里、纲运繁沓的大运河,谈论绵延不绝的运河文化时,我们在柳孜这里找到了载体。

自隋代开凿大运河后,柳孜逐渐发展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当年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客流如织,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又是较多的商品集散地,一派繁华景象。在郭沫若主编《中国历史图集》中,唐宋时期淮北的版图上就仅标有临涣、柳孜两个地名。出土文物和历代史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它的繁华历史。柳孜存有宋代天圣十年(1032)塔碑一块,标刻“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碑文记载,柳孜当时既设监押、巡检,又有税务官,建有七级宝塔一座。兵马监押兼巡检掌管捕捉盗贼,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一般设置于州、县或控扼要害之地。柳孜镇设有“兵马监押兼巡检”,可见其地处要冲之地。清光绪《宿州志》记载,到了“前明1032年,柳孜巨镇有水井百眼,庙宇99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