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消费性贷款的快速增长,也与商业银行基于零售业务的转型战略密切相关。近一两年来,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多数拥有银行背景)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事为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的业务。2017年上半年,有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比如,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的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2.97亿元,同比增长2602.35%;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已经超越其去年全年的净利润。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容之势。另外要看到的是,消费金融类ABS(资产支持证券)近一两年也是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第三大类的资产类型。截至2017年6月,消费金融ABS累计发行额约1500亿元(2016年底,消费金融ABS累计发行金额超过1000亿元)。通过ABS盘活消费金融资产,为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银行系统快速扩张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基于金融科技等因素的支撑,依托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消费信贷也发展迅速。
目前不少消费信贷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现金贷款的形式投放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放大了未来可能的违约概率。在多个省市推出房地产限贷政策的环境下,部分消费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引起监管当局的足够重视。预计居民部门杠杆率的上升态势将在四季度有所趋缓。
(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总体下降,国企去杠杆成效不明显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从一季度末的157.7%下降到二季度末的156.3%,下降了1.4个百分点。由于金融监管还存在着将企业表外负债向表内转移的效应,企业实际杠杆率下降幅度可能会比我们所估算的数字更大一些。
一是企业债发行受阻成为企业去杠杆的重要原因。
非金融企业负债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组成部分,2017年二季度末余额为78.9万亿元,占比64%;其次是企业债,余额为17.7万亿元,占比14%。2017年上半年拉动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债出现负增长,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券融资在2017年前两个季度皆为负值。这主要是金融监管加强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