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工商登记制度大突破
一元就可注册 一天便能办证
有一元钱就可以开公司、申请登记注册的材料最快一天就能办理完毕、不用再担心忘记年检而被罚款……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准生”、“体检”那点事儿不再闹心,这就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
根据改革意见,自贸试验区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其它公司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这意味着,以往“实缴制”有关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的规定被打破,首次出资额及比例、货币出资比例、出资期限等也不再受到限制。
市工商局人士指出,从“实缴制”向“认缴制”的转变意味着放开门槛限制,理论上一元钱都能办公司。公司设立时不再需要验资,营业执照上不再出现实收资本,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也可算做注册资本,且资本认缴的时限也是企业说了算。
为了让企业能自由大展手脚,工商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准备好注册、代码中心、税务等所需的所有材料,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者现场办理的方式,交给自贸试验区内工商局注册大厅“一口受理”,最快1个工作日就能拿到各类审批结果文书或证照等材料,比以往更快取得营业执照。
不仅如此,试验区内还会将企业年度检验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这种年检制度,是建立在让企业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基础上。根据改革方案,企业要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部门将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载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的企业。
“简单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宽进严管”。“宽进”意味着自由,但不意味着混乱;“严管”意味着秩序,但不意味着束缚。政府减少了权力,增加了更多责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宽进之后会有很多企业涌向自贸试验区,良莠并存。监管部门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通过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等,让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能在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营。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市场管理部门还积极参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借此系统,市场管理部门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监管信息;企业按照规定公示年度报告、获得资质资格的许可信息,企业公示的信息将被抽查。同时,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有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管理部门将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监管措施,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
2013年10月1日,本来是国庆节假日,但考虑到国际资本市场并不休息,很多企业又非常渴望了解试验区的新政新规,自贸试验区综合办事大厅取消了国庆休假,照常开门迎客,此举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当天上午10点,服务大厅里早已人头攒动。有些市民争相在簇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牌子下合照留影,有的则在大厅里好奇地走走看看,时不时还在电脑前查询各种有关试验区的信息。更多的企业则关心试验区内的各项改革措施,四处打听企业如何备案注册,如何用年度报告公示代替企业年检,注册资金如何实缴制变为认缴制。一个上午,试验区管委会准备的196种,每种共500份的企业办事告知单就被一领而空,管委会工作人员只能不停地补充“货源”。
在服务大厅,笔者遇到特意从杭州赶来咨询业务的方雪涛。这位从事国际贸易已有20年的“老外贸”,前一天8点就从杭州坐高铁来到上海,然后直接从虹桥火车站“打的”到外高桥。面对笔者“为何这样心急”的提问时,老方笑着说,“就怕错过商机啊!我关注自贸试验区已经很久了,这真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试验,错过这样的改革机遇,会后悔一辈子的。”(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