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个IT业老兵眼里的金融科技:赋能,而非控能

2017-09-20 12:22:1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还有多头借贷,并不只是现金贷有,比如企业贷款,那些大企业谁不是多头借贷,谁不是在多个银行之间游走?

信用卡同样是非常典型的多头借贷,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超过一家银行的信用卡,所以多头借贷本身也是个中性的词。

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说到现金贷或者多头借贷,大家就特别紧张了呢?

其实更多的是来源于信息不穿透、不透明,多头借贷不可怕,不透明的多头借贷才可怕,就是我不知道你在哪些地方多头借贷了。

行业内生性的发展到今天,其实这个问题是有解的,就是需要一个征信组织。这个组织首先要中立,不能自己在放贷款同时做征信。其实任何一家参与方为了降低风险都是愿意把数据公开的,但是拿到这个数据的组织,必须有足够的公信力。

就是说,我给这个数据,你是不能转卖的,但我相信今天很多的私人机构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其次,这些信息的分享机制应该是公平的,不能拿完数据之后,过几天要查询就坐地起价,十块钱一条、一百块钱一条、一千块钱一条。

因此,征信应该还是基础设施,对金融行业而言,它是像水电煤一样的东西。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是靠这样中立、可信的机构的成立。

现在民间自己已经发展出来若干家这样的机构。再激进的贷款平台,“撞库”这件事也是要做的。所谓“撞库”,就是撞一下多头借贷的情况,撞一下黑名单。每家机构的激进程度不一样,有的能够容忍平均三次的多头借贷,有的是五次,有的是八次,有的是不限。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这就是这个行业要管理的风险,并不是说这个风险就大过于其他,然后让整个行业毁掉。但是,前提是有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组织提供这样的数据和分析?各个参与方是否对风险有充分的判断?

从2014、2015年开始,因为许多资本强力介入,一堆又一堆团队出现,今天一窝蜂的冲到这里,明天一窝蜂冲到那里,他们对于风险的认知不一定足够,何况还存在从众效应。

你做贷款赚钱了,我也要做,第三家也做,第四家也做,任何一个行业都经不住这么干,任何一个行业都禁不住一窝蜂地折腾,这样的话行业被劣化简直是必然的。那之后行业一定会往下走,然后大家离场,幸存者能够收割剩余的市场,市场慢慢会变平静,回到一个本来的状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