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认为科技输出的核心不完全是系统的问题,更是应用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机构客户最大的痛点——如何触达自己最终用户的问题,所以我们跟银行系技术公司的定位还是有本质的不一样。
金融机构如果输出技术,挑战或许在于,这种输出会涉及对方的账户和用户:对于小银行来说,就那点家底,如果再把用户给让出去的话,基本上还剩下什么呢?
所以这种事情只有第三方才能做。举个例子,比如IBM今天决定要开一家银行,这世界上还有哪家银行敢跟他做咨询服务? 正因为如此,一些银行选择单独在外成立一个公司来做技术输出。
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公司,你就不应该寻求一个全牌照的金融布局。现在越是大公司,似乎越想追求无所不在的渗透,但是在商业逻辑上这是不成立的。
商业巨头也好,金融机构也好,如果不把提供赋能的机构给完全的切割开来,做成体系外的技术公司,所谓的赋能和输出是个伪命题。因为在核心利益是有冲突的,我觉得是走不长久的。
在历史上,巨头这种事做得太多了,都是赋能,赋能完了之后呢,很可能就是收割。大家都在说闭环,这是个特别危险的词,尤其金融行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是不应该被闭环化了,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都不是一个长久的方向。
昨天我还跟一个朋友聊金融监管,其实金融监管的一个核心大逻辑就是风险要分散,不能集中。
这不是风险控制得好与不好的问题。诸如工商银行风控能力强,那就容忍它把全中国100家金融机构都给合并掉?这样风险就集中了,集中之后,就不是风控能力的问题了,而是集中本身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如果你通过一个闭环的平台,把金融机构给聚合在一起,在这个点上它就已经集中了。为什么要成立网联,就是为了应对目前支付行业高度集中化的情况。
就整个金融监管而言,大的形势非常清晰,就是过去几年放的有点多,现在开始往回收,核心就是看风险集中在哪些点,那先把那些点给打开、打散。
如果你非要集中,那就要接受高强度的监管,所有可能导致风险的创新点都不要做,因为你已经集中了,这就是代价。
概括起来,如果真要讲赋能,就不要尝试控能。因为在控制之后,风险又累加了,这是不符合监管常识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这种情形,但是它不会长时间存在,一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