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个IT业老兵眼里的金融科技:赋能,而非控能

2017-09-20 12:22:1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其实今天已经可以看到贷款行业的一些变化,大家会发现真正支撑它运转的核心其实还是资金,而资金掌握在持牌机构手中。包括把正在监管中的P2P当成持牌机构看待的话,如果从源头入手,对他们资金投放的方向做一定的限制要求,就可以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还是那句话,多头借贷一点都不可怕,无论是企业贷款还是信用卡,整个金融原本就是这样,除非中国就剩一家金融机构,否则怎么可能没有多头借贷呢?

但是行业迫切需要信息透明,这个可以靠一家集中化的、有公信力的征信机构去实现。信息透明之后,剩下的就是各家的风控能力,决定了你是能活下去,还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完蛋了。

7

  尴尬的不是智能投顾,而是权益投资

中国的理财市场是挺畸形的,绝大多数都是货基,严格的说这不就是活期存款吗?老百姓是把它当活期存款用的。

这意味着它的流动性风险是相当相当大。天弘基金也不容易,面对1.4万亿的余额宝,肯定是睡不着觉的。虽然看起来挺分散,但是普罗大众有时候是高度不可控的,真到出现风险的时候,难以想象。

另外,你会发现,在国内权益类的基金不好卖。因为权益性基金的投资是需要长期积累信任,需要投资者不那么投机性强,不要追涨杀跌。还有一点,其实跟眼下货基的膨胀有关,一个4%、5%的活期刚兑产品放在那,谁还去买权益类基金呢?它们之间一定是此消彼长,这头大一定是挤压那一头。

今天权益类资产的销售难度很大,我觉得跟高收益的刚兑产品的繁荣是挂钩的。前几年10%的刚兑信托满大街在卖,那我为什么要买一个权益产品呢?你想让股市稳定的给你年化两位数的回报,谁做得到呢?

所以,当下的畸形状态其实是由别的东西挤压造成的。再来看美国,为什么美国的权益类投资相对好很多?除了我刚才说的投资者更成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存在高收益的刚兑产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认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货基基本上零风险,那你就不该有收益,美国就是如此,银行活期存款就没利息,存了白存,而且存不够一定数还要收钱。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财富增值,怎么办?权益类在那,用风险去换。

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其实不是智能投顾很尴尬,而是所有的权益类投资都很尴尬,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做智能投顾这件事呢?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