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首付贷’重现、‘消费贷’变身的问题,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
在去年下半年央行等七部门叫停“首付贷”之后,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城市首付贷又“死灰复燃”。虽然房产中介、开发商和银行都宣称没有首付贷,但却有不少“马甲”产品,比如消费贷或者同首付贷类似的产品。
众所周知,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楼市已逐步进入平稳发展轨道,不仅价格趋向理性,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出现房价小幅回落的现象,市场秩序得到了较好规范。
很显然,楼市的稳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需要政策的无缝对接和监管的有力跟进,并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而近期在北京等地出现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变异问题,就值得高度关注,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事实上,从今年以来个人消费贷款的发放情况来看,确实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今年前7个月新增总额已远超去年全年,可见短期消费贷在2017年增速迅猛。那么,这些个人消费贷款的去向如何,就值得好好探究。
相关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地区,又发现房产中介开始违规协助提供“首付贷”的现象。而且,为了掩人耳目,还引入了合作的担保公司,并假借“信用贷”、“消费贷”之名继续活跃在二手房交易市场。
其中,至少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首付贷”重现,而且比此前更隐蔽、更具破坏性;二是“消费贷”变身了,没有成为真正的消费贷款,而极有可能转道房地产,变成房贷。那么,前7个月个人消费贷款为何增长迅猛也就很好理解了。而北京市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检查,也进一步证明“消费贷”变身的现象是存在的,且比较严重。
如果任凭“消费贷”变身,并进入房地产领域,不仅会严重削弱楼市调控政策的作用,还会促使资金继续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那么,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难度也会更大。
这也意味着部分地区“首付贷”再现、“消费贷”变身等问题,影响的不只是楼市,而且事关经济金融政策的走向,事关金融“脱虚向实”目标的实现。如果金融“脱虚向实”的目标不能实现,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比房价上涨更为严重。
在信贷资金结构已经严重失衡、实体经济贷款比重严重偏低的情况下,再不通过结构调整和政策改善,让实体经济成为信贷资金的主战场,要想尽快让经济步入复苏通道,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政策继续宽松的条件已不具备,甚至出现应当收紧政策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调整信贷结构,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金存量以及规模变小的增量调整好、优化好、使用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贷资金结构失衡、效率下降、风险增大的问题。
越是调控的关键时刻,越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管的精准度。对“首付贷”重现、“消费贷”变身的问题,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通过监管机构抽查,在抽查的基础上让银行自查自报,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微杜渐。(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