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产业寒冬、收入下降 东北产业工人群体咋样了?(6)

2017-05-09 10:20:52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我国新的产业工人群体目前正在形成。年龄从90后到60后,包括了传统产业工人、进城入厂农民工、珠三角等地加工业技工、智能制造高知技工等不同类型。知识构成从初高中到研究生,分布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外企,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交叉、流动和融合。”长期关注产业工人群体的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王爱新表示。

早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就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大量体力劳动、直接操作型农民工进入制造业等蓝领范畴,与此同时,部分农民工通过技校培训等成为技术工人,其中大量以劳务派遣人员身份在岗。

“派遣工也是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劳务派遣工人马英文说,目前国企的不少关键岗位都是派遣工作为技术骨干支撑,他们对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影响着工人队伍整体技术层次的提升。

“大国工匠”忧患“青黄不接”

曾入选“大国工匠”的全国劳模、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工裴永斌有“金手指”之称,仅靠手指触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度,精准度达到百分之一毫米。他对产业工人群体优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感触颇深。他分析说,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面临去产能的任务,本身就处于产业寒冬期,配套产业也不景气,部分企业对人才的保障能力与创新激励效应不明显,留人、留心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入门”吸引力不强,导致后备人才不足,核心技术传承和研发源动力不够。

“不想靠劳动挣钱的工人不是好工人,看不到‘钱景’就难有‘前景’!”一位国企劳模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分厂400多人,60%是年轻工人,年收入五六万元。这些技工大多是农村出来、毕业于高职院校,有的能吃苦、愿意钻,但学历水平、知识积累、理解能力与上一辈产业工人存在差距;有的干活比较粗、思想上也不认真,不愿意下功夫。通常一对师徒传承要10多年才能融会贯通,这个周期也让不少“半路出家”的年轻人“半路逃荒”。同时,由于劳务派遣人员同工不同待遇,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不强,成才后也难留住,流动性大,无法形成完备的人才体系。

哈尔滨建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夏军说,机器可以买,但高精尖的产业队伍短期难以买到,目前一线工人技能需提升的新情况突出,甚至有个别岗位招不来人,只能返聘退休员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