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产业寒冬、收入下降 东北产业工人群体咋样了?(5)

2017-05-09 10:20:52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我们企业的一个高端人才,甚至被挖到国外工作,年薪超过50万元。产业人才意味着高质量的技术和创新。有的能手随便到一些私人制造企业去指点一下、解决一下维修难题,每月就是几万元。”一位产业工人说。

在大量产业工人走出去的同时,不少高技能工人也开始“凤凰还巢”,龙煤集团双阳煤矿的季长文就是其中之一。

49岁的老季是公认的技术能手,因为对企业没信心,2014年远赴山西打工。“听说矿上改革后效益好了,大量裁员后不养闲人了,工友们收入大幅提高,我去年在企业书记几次邀请后终于下决心回来了。”他说,通过公开竞聘改变国企的老样子,过去有活催着干,现在是抢着干,工资分配更公平;该上的上、该下的下,过去岗位上犯了错误找关系还能调到其他岗位,现在是一票否决……这些环境的改变让大家找回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不只是传统产业工人,新兴产业工人也在“东北归”。“东北雄厚的科技资源,优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都是企业发展的要素支撑,而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激励自然会吸引更多本土人才返乡和外来人才扎根。”一位特种材料制备私企负责人说。

从100人到1000人,平均年龄32岁,博士50人,硕士208人,院士、长江学者纷至沓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成立一年多时间,破解了人才留不下、进不来的难题。

“传统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还要求人才用新知识去适应老行业,这种状态下,人才流失是必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认为,留住优质产业工人,创新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新产业工人群体正在形成

32岁的东北产业工人阚宏涛和50多名国企下岗产业工人,今年4月中旬从黑龙江的煤城双鸭山一路向南,来到深圳市宝安区一家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始技能再造。两地政府共同搭建的合作平台让这些产业工人有了用武之地。

双鸭山市宝山区委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次“大迁徙”的工人主要是宝山煤矿的富余职工,他们的产业技术是对方企业看中的生产要素,尤其对方准备在石墨烯新能源行业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首批东北工人到岗后,将有1/3进入研发中心作为技术员和工程师培养,还有一部分是生产带头人和技工。与此同时,宝山煤矿部分富余职工还进入多地私企,成为食品加工等行业工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