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国企改革加速落地 重点布局三大主线(2)

2017-03-22 11:06:25    上海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最后,从潜在风险看,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导致过度融资,债务压力显现。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大,近年来负债量和资产负债率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65%。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国有企业的杠杆率(65%)高于私营企业(50%),说明国有企业吸引了更多的信贷资源。高负债的运营模式导致财务压力较大,其中的风险值得注意。

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让国企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整个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新的活力。

本轮国企改革面临更多约束 不求快只求好

我们认为,尽管本轮国企改革在背景上与上世纪末的那场国企改革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与上世纪末也有不同。事实上,相比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本轮国企改革面临的约束要更大,包括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国企本身,导致改革不可能简单地一刀切和大刀阔斧,而只能以稳为主,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这是目前的一个基本现实,因此要更加理性看待这次改革。

上世纪末,随着第一部《公司法》的颁布,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但是绝大多数国企基本是政企不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情况也很少。因此,整齐划一的公司治理情况为一刀切、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同时,公司治理水平的普遍不高,也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然而,经过几轮改革,本轮大多数国企均已实现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其中,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改制面超过90%,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1082家。同时,也还有部分公司没有实现公司制改造,很多公司尤其是集团公司没有实现整体上市。因此,改革的情况千差万别,改革的空间也明显缩小,难度也开始加大。

同时,本轮国资布局已经大部分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进一步腾挪的空间缩小。上世纪末,国资在整个经济中占比很高,且分布在各个竞争性领域。因此,国资布局调整和腾挪的空间相对较大。政策的核心是抓大放小,退出竞争性领域,小国企退出的方式很多就是简单的卖掉,提高效率,同时大刀阔斧加大大中型国企的改革。然而,本轮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占比已经在50%以下,国资不断向战略性关键领域、优势产业积聚,战线已经有了很大收缩。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就必须向打破垄断要效益,这个难度在加大。即使在竞争性领域的也是中大型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的难度大。

此外,本轮改革并未到背水一战的阶段。上世纪末,经济下滑速度明显,GDP增速从1995年的11%下滑到1997年的9.2%,1999年进一步降到7.7%的谷底,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30%,风险积聚。因此,国家提出了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国企改革的目标。本轮国企改革,中国经济进入全新状态,经过长期10%左右的高增长后步入L型通道,近两年GDP增速保持在6.5%至7%的区间内,国有经济效益尚可,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了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1%左右,总体风险可控。因此,形势未到背水一战阶段,这就决定了本轮国企改革将是渐进的,改革持续的时间也将更长。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本轮国企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这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轮国企改革需更加注重顶层设计。2015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又发布了十几个配套文件,俗称“1+N”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为规范新一轮国企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还是要更多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推进国企改革向前发展。总之,本轮国企改革面临的约束要更多,以稳为主是更加现实的选择。同时,进展快慢并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要保障非国有资本投入者的权益。因此,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是要求快,而是要求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