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玩球的资本大佬,这是来自高层的警告
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这个由国研中心主办的高规格论坛,总是不乏猛料。
最新的一则,是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表态。他先是肯定了这“总体是一件好事”,但“也发现一些非理性和异常投资行为”。比如,“国内的钢铁厂去海外买饮食公司”、“在中国开餐馆的去海外收购网游公司”,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等。
在潘行长看来,之所以说这些投资行为“非理性和异常”,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些要么是“高杠杆”,要么是“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这事儿有意思。
增速
说起来,中国企业这些年在海外买买买,几乎已经见怪不怪。普通民众印象中随便能想起来的,就有万达去美国买了院线又买制作公司,去马德里买了个大厦又转手;安邦在纽约买了华尔道夫;美的去德国并购了知名机器人制造公司,苏宁跑到意大利收购了老牌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
潘功胜列举了数字: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快速增长,同比增长了40%,而此前几年增幅一般在10%到20%之间。
在岛叔、资深市场人士赖熊看来,对外投资增速如此之快,逻辑很简单,就是企业出海做并购。如果查看2016年的ODI数据可以发现,去年的高增速基本是在上半年完成的,以至于到了今年,ODI的增速基本都在同比下降;去年下半年,在外汇管制等一系列措施下,ODI快速下降,同期海外资金对华投资(FDI)则出现回升态势。在他看来,这已经可以明显看出监管层的动作和思路。
按说,中国企业出海、“走出去”,一直是国家战略之一,也是国家非常鼓励的行为,因为这有利于中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那么,为什么央行副行长会“突然”点名批评这其中的一些投资行为?
判定
答案很简单,就是一些企业打着“对外投资”之名,进行转移资产甚至是洗钱等行为。
究竟该如何判定“对外投资”与“资本外逃”之间的界线?操作中当然并无明文规定。但要判定其目的如何,也不是无迹可寻。
做海外并购,原因之一是确实有并购需求,并购行为可以提升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力。比如美的买库卡的机器人,海尔买GE,万达买院线,海航买酒店,都算是这一类在产业链上的布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链的拓展、技术的提升等需求,会要求企业必然走向海外收购,这也是重复之前日本等经济体走过的道路。但如果投资行为跟企业本身的主业没有任何关系,对企业的业务和形象都看不到直接的良性影响,那这种行为逻辑可能就需要研究。尤其是在2015年汇率改革、人民币改革之后,不乏企业借着投资之名外流资产。
毕竟,商业最讲究的就是逐利。
足球
我们可以拿足球来举个例子,这也是潘行长专门点名说到的领域。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彼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足球的寥寥无几。之后的2015年,有5例中资入股海外足球俱乐部的案例,包括万达入股西班牙的马德里竞技,华人文化联手中信资本入股英超俱乐部曼城的母公司(领导人去英格兰看过的球队);2016年更是风起云涌,包括苏宁2.7亿控股国际米兰70%股份、复星集团买下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的狼队、7天酒店创始人买下法国尼斯队等。到2016年8月,中国企业至少已经投资了14家海外足球俱乐部,其中12家是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