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资本下乡往往是为补贴而来
新京报: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朱启臻:在粮食生产中,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可以降低种植者的成本,增加他们的收益,以此让他们保持更高的种粮积极性,最终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但如果那些种粮大户拿不到补贴,种粮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粮食生产也难以保障。
新京报:通过政府引进资本的方式,是否会更合理?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又可以获得补贴?
朱启臻: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引进的资本,流转了土地之后,生产却一塌糊涂。因为有些所谓企业目的就是为了拿补贴,拿了补贴他们就能赚钱,事实上,他们不仅能拿到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还能拿到其他种种专项补贴。既然已经赚钱了,为何还要好好种地呢?而且,政府对他们也没有粮食产量的硬性要求,他们就没有生产动力。于是就出现了,拿了补贴也不认真种地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粮食生产依旧要靠真正的农民
新京报:国家一直在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种种惠农政策也是为了调动粮农的积极性,该如何解决补贴难以惠及实际种粮者的问题?
朱启臻:我一直在提倡家庭农场制度,让真正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农民自己承包的土地,他们有感情,舍不得荒废掉,事实上,也只有农民自己,才能把地种好,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种粮食有收益,政府补贴能够提高他们的收益,他们自然有积极性去种粮。这意味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户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现在的问题是完全市场化,谁有钱谁去流转土地,工商资本下乡种地,外来的承包大户种地,感觉越大越好,但实际上,不仅仅是政府的种粮补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粮食安全也难以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