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加支出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补贴的对象是“实际种粮农民”,除了常规的农民之外,也包括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的种粮大户、农场等经营者。然而在过去,种粮大户、农场经营者等往往很难获得流转部分的政策补贴,如何才能让补贴真正惠及实际种粮人?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受访者供图
补贴为何难以到达种粮人手中
新京报:如何让补贴真正惠及种粮人的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在你看来,为何会出现种粮人拿不到补贴的情况?
朱启臻:现实中,粮食补贴的发放有几种情况,一是按亩数发给原土地承包者,也就是承包村里耕地的农民,他依然在种粮食,也可以拿到补贴。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这一部分往往是拿不到补贴的。政府主导的引进资本,流转土地进行经营,这一部分,也可以获得各类专项补贴,但是粮食直补大都补贴给原土地承包者。那些个人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一般很难得到有效支持。
新京报:为何他们难以拿到?
朱启臻:我们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我们的土地流转,叫做有偿流转,也就是要给原来的承包者租金。举例来说,1亩地的租金是800元,政府又有200元的补贴,在过去,这部分补贴往往给了原承包者,而不是真正的种植大户。这样的话,承包者有1000元的收入。如果把补贴给正在种地的人,那么原转租的人,就会涨租金,比如租金涨成1000元,否则就不续租了。相当于流转别人土地的种粮户,依旧拿不到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