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
阳光温暖的周日上午,嘉兴南湖区的一个社区活动室里热闹非凡。在志愿者引导下,家长们带着孩子一起做寿司,享受天伦之乐。
“去年7月我们搬到南湖的湘城社区,一开始很担心外地人会不会被排挤,没想到社区的很多事情我们都能参与,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来自江西的社区新居民郭小毛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半数以上的居民是拆迁户,湘城社区曾是出了名的“混乱”小区。去年开始,社区引进140多个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少年派”计划,每周有超过10种活动,以孩子为纽带推进家庭教育;“大树计划”针对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就浴等贴心服务;“红色物业”计划,发动居民一起助力保安联防、环境养护……
“大家共同参与,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居民钟桂兰说,连续9年来,每个月的16日,社区都会开展民情民意恳谈会,大家坐在一起提意见,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方面也有不少创新探索。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乡贤参事会、红枫义警协会、乡风文明理事会、志愿服务队、邻里纠纷调解会、枫桥经验宣讲队、文艺宣传队、老年协会、“枫桥大妈”、退伍军人服务社……在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一个个群众自治新载体,拓展着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集体的规矩集体制定。
走进桐乡市崇福镇南阳村,村民俞咬根家门口挂着的彩带气球,依然烘托着孙子刚刚结婚的喜气。
“以前办场喜事可不轻松,娶个媳妇流水席吃掉十几万元也不奇怪。”俞咬根说,现在婚宴就在小区文化礼堂里办,大家吃得开心,又不浪费。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汪奥娜)2017年元旦,超过一半的大圩人回迁,住进了高楼。原先的同村被“打乱”了,住进不同的楼栋。新邻居、新环境、新问题,让“村民”变“居民”的过程显得尤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