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19-10-15 15:07:0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汪亚 于子茹) 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介绍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等问题。我国如何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日前,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接受新华网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新华网:如何加快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张晓强: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根本标志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流通领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明确了粮食流通体系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统购统销、合同定价、粮食收购保护价、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主要粮食流通政策。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审时度势,自2014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粮油品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购比例。

一系列粮食流通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趋于让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流通领域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激活了市场,取得了实效。针对粮食连年丰收、收储矛盾突出的新情况,国家适时启动政策性收储,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有效防止了农民“卖粮难”。2004年政策放开后,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主体从2.9万个增加至2012底的8.3万个;其中,“非国有”主体从1.73万个增至6.7万个;国有主体从1.2万个增至1.6万个。近年来,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连创新高,2016年最高达到4.6亿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通过价格托底、优质优价、整晒提等、产后减损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收购回归市场,玉米库存消化成效显著。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