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笔记】南繁,筑牢粮食安全的创新底座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蹲点笔记】南繁,筑牢粮食安全的创新底座
2019-08-09 14:04:07 经济日报

南繁是指将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冬季拿到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繁殖和选育的方法。可以说,南繁是农业科技的创新高地,是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是转化科研成果的引擎。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方杂交粳稻奠基人杨振玉、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国产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西北瓜王”吴明珠,周开达院士、谢华安院士……这些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育种家们,从事的专业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在南繁度过了艰苦岁月,创造出一个个育种奇迹。

什么是南繁?南繁是指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利用海南三亚周边能够满足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与环境条件,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等活动。可以说,南繁是中国饭碗的创新底座,是农业科技的创新高地,是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是转化科研成果的引擎。

一甲子的南繁岁月,变的是来来往往的科研材料和育成的品种,不变的是科学家们的执着与奉献。从居无定所、年年找地,到基础设施有改善、科研用地有保障,南繁的创业创新环境今非昔比;从让8亿多人“吃饱饭”到让近14亿人“吃好饭”,一代代育种专家们对粮食安全的追求从未止步,他们用坚持不懈的科研创新,让农业科技的翅膀更硬,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科研育种高地 

在吉林省种子站位于三亚的南繁基地见到黄廷君时,他正在田里搞灌溉。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吉林省种子站工作,随即开始了南繁工作。谈及初次南繁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从长春到三亚走了7天。那时,寻找合适的科研基地很难,住宿条件也很差,化肥农药机械啥都缺。”慢慢地,南繁的条件变好了。“拿灌溉来说,一开始是两人提水,之后有了小型抽水机,后来是沟灌,如今有了喷灌、滴灌。”这些年,黄廷君每年有约130天待在海南,木棉花开就是要回去的时候。这时,他带着培育的材料回到吉林继续大田试验。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