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藏北高原,一座由中石油捐建的卤虫卵深加工工厂正在加速建设中,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更大的希望与梦想。
这是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扎根基层、不计得失,将全部的激情与热忱奉献给雪域高原
经常有人问山东聊城援青干部、青海省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海蓉:“一名女同志抛家舍业,不远千里来到高原藏区援青是为什么?”
她总是笑着说:“援青是我的家国梦。”
俯下瘦弱的身躯,陈海蓉全身心投入到刚察县的教育发展中。
“藏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教师待遇大幅提高,为什么教育质量还是上不去?”初到刚察,陈海蓉苦苦寻找问题的答案。
白天马不停蹄调研,晚上组织学校负责人开会,深夜继续加班梳理调研成果……陈海蓉常常嘴唇青紫,脸色发白。但她顶着高原缺氧的诸多不适,从不轻言放弃。
看着她日渐消瘦,大家劝她多休息,适应一下气候。她却平静地说:“我是一名援青干部,更是一名党员。选择了援青这条道路,就选择了辛苦,就选择了任劳任怨和无怨无悔。”
刚察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卓玛,常常在凌晨一两点还看到对面陈海蓉的屋子亮着灯。“刚开始还以为她刚从山东过来,因为缺氧睡不着觉。后来才知道,她还在加班,为了援青事业经常工作到深夜……”
边远牧区有的群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孩子缺乏科学引导正面鼓励的家庭环境,老师们习惯了“填鸭式”的课堂灌输……
系统的调研和培训找到了问题症结。陈海蓉“对症下药”,组织援青教师团队建立了志愿服务站,针对家庭教育、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志愿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让远程同步课堂在刚察县全覆盖,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和山东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金沙江畔到澜沧江边,迪庆高原上的五境乡泽通村流动着一支特殊的队伍——“感恩连”。 他们的成员不是军人,而是党员、贫困户、基层干部群众、农村产业带头人…… 和志方正在进行政策宣讲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看,那富足的笑容!——高原上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琦 记者连日来在西藏采访时看到,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走上了致富路。面对记者,他们流露出了富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