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访名家】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旧址,记者见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位重要亲历者和见证人——戚发轫。
戚发轫近照 光明日报记者 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领域叫得很响。“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眼前这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荣誉等身却谦逊平和。交谈中,他很少说到自己,而是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几代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心、孜孜以求的强国梦,以及用青春甚至热血铸就的航天精神。
“别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
1957年9月,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戚发轫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时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
当时,因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方拒绝接收中方参加导弹研制的戚发轫等人前去学习。
“你想学,人家不让你学,就只能靠自己。”现实令戚发轫等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于是,在一穷二白且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咬紧牙关,坚持自主研发,攻克了众多难以想象的难关。
“记得首次发射东风2号导弹时,因为经验不足,发射还不到1分钟,导弹就掉下来爆炸了,当时大家很受打击。但团队还是要往前走,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坚信:别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戚发轫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光辉历程。今日中国,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新华社郑州6月24日电 题:“空中丝绸之路”带动内陆河南实现对外开放突破 新华社记者刘高阳、刘怀丕 凌晨5点,国际货运航班陆续抵达。迎着晨曦,一排排按照不同标准“打板”的货物从机舱内运到货站
新华社昆明6月24日电 题:像气候一样宜人——春城昆明着力打造营商环境 新华社记者 庞明广 开办企业最多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最多5个工作日、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昆明以四季如春的气候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