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挡在修路工人前面的是三大世界性高原铁路难题,一个个被他们攻克。
今天,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这条钢铁天路已经安全运行十多年,每天呼啸而过的列车,用越来越快的速度刷新着高原铁路运行的世界纪录。
“一听到列车的鸣笛声,就会感觉到很踏实。”在曾任老关角隧道工区长的张生林眼里,铁路就是他的生命,也是牺牲了的战友的生命。在他看来,刺破长空的汽笛声既是安全的信号,也是向牺牲的战友致敬。
参加过老关角隧道建设、守护了老关角隧道几十年的张生林,主动申请延迟退休,直到看着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他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休后的张生林,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来到关角隧道祭奠因修建老关角隧道而长眠于此的战友。向英雄们念叨新关角隧道、讲讲铁路新发展,也会把英雄们的事迹说给后人。
伟大的实践是伟大精神的“磨刀石”!“挑战极限、勇创一流”——这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在青藏铁路沿线传承。
21岁的孙浩是新关角隧道最年轻的护路工,去年大学毕业来到这里。每天铁路有4个小时的“天窗”,期间没有火车经过,他会跟着师父,和十几位工友去检测维修铁路。
5月的高原,时不时还会下雪,大风裹着雪花,即便工装里面套着羽绒服,还是感觉很冷。作业时间到了,他和队友们一来到作业点,提着道尺测量轨距、脸贴在冰凉的铁轨上观测轨道、用铁镐平整轨道下的道砟……尽管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线路工,但孙浩几乎已经掌握了这一工种的各种技能。
“前辈们在修路时流血又流汗,听老人说他们还常常挖野菜、捉草鼠填饱肚子。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我应该坚持下来,前人修路,我们维护,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孙浩说。
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领导小组办公室22日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报告中出现了众多铁路元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新华社南宁5月10日电 题:八旬国门铁路“变身记” 新华社记者刘伟、唐荣桂、郭轶凡 “现在‘仁川—胶州—凭祥’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每周都要发一两列,旺季能达到两天一列,主要运输电子产品,比海运要快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