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搬迁的时候,觉得特别麻烦。但是后来看到新家园交通方便、小孩子们上学也近了,我自己也挺羡慕的。”58岁的藏族大妈贡秋说到。看到了别人搬下去后生活发生的变化,达若村的乡亲们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2014年搬迁工作全部完成。
在搬迁的过程中,达若村通过政府扶持加群众自筹的方式,投入资金实施了道路硬化、农电改造、人畜饮水、环境绿化等工程,积极改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成了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广场、村卫生室、村级幼儿园等,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
达若村的第一次转变,使村民们从深山里走了出来,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
致富有路劲头足
最开始,习惯了放牧和种地的达若村百姓走出大山后,日子仍然不富裕。农民富,农村强,关键要靠领头羊。早在1998年的时候,当地公路建设需要矿石材料,罗布泽仁便组织当地人收集石料卖给建筑公司。一直以来,砂石运输生意成了达若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效益好时,一户人家年均收入达5万~10万元不等。
搬出来不是目的,富起来才是村民们的期待。从曾经闭塞的山区搬到了317国道沿线,达若村的村民要致富,罗布泽仁成了他们最信任的“致富带头人”。选对一个人,振兴一个村,罗布泽仁带领着村民们探索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达若村的第二次转变,就是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兴办集体经济。2006年,达若村建立村集体砂石原料场和石材加工场。2009年,村里集资购置了大型装载机、碎石机、搅拌机等,组建了达若村农牧民施工队。2012年,达若村15户村民组织的糌粑加工厂成立。现代化机械让传统的糌粑生产提质增速,据达若村村支部副书记土丁尼玛介绍,目前糌粑加工厂的年盈利在20万元左右。
央广网香港3月25日消息(记者张磊)由香港新家园协会主办、特区政府民政事务总署赞助的“2019新来港人士服务嘉年华暨大使义工嘉许礼”于3月23日举行
揭牌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陈庚 摄) 央广网厦门3月25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李静)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成立大会23日举行,该校社会学、人类学及其相邻学科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华社拉萨3月25日电 题:西藏60年:科教“翻身”记 洛卓嘉措 张京品 3月初,从事西藏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发展研究40年的刘务林研究员,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