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3月25日电 题:好山好水价值几何?——来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的“两山”转化实践
新华社记者刘健、郭强、范帆
生态产品总价值是GDP的2.73倍、农民以绿水青山入股分红、一座山估值20亿元……在国家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地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好山好水开始“卖”出好价钱。
“定价”:好山好水有了“价值标签”
不久前,作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抚州公布了两个数字——全市生态产品总价值3483.59亿元,是GDP的2.73倍。
“这是我们第一次给绿水青山‘定价’,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抚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李建光说。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江西一方面在全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土地、林木、水资源等生态资源“入账”;另一方面又对生态资源开展价值评估,为绿水青山“定价”。
在抚州,当地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率先制定了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定价”方法,具体包含食物、水源涵养、休闲旅游等13个核算科目。李建光打了个简单比方:“如果治理一条河要1亿元,那保护好以后这条河至少就值1亿元。”
给绿水青山“定价”,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绿水青山的“市价”,更具意义的是,让人意识到破坏绿水青山的“代价”。
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表示,下一步,江西将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与成效挂钩等机制,以市场化理念实现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