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若村变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以前只能守着土地和牛羊,打工也只能到别处去,累了一天收入并不高。可如今,我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务工了。”谈起村子里的变化,村民多嘎高兴地说。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收入。村办集体经济的建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村里百姓的就业问题,还为全村带来了不少收入。2018年,达若村首次迈入万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724.4元。除了给村民的分红和村公共设施开支外,达若村从2009年开始每年拿出40万~50万元为群众发放面粉、大米、粮油等生活用品。
“我觉得这一切都跟做梦似的。”回忆起这么多年以来的变化,住到新房子的扎西老人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当年,从村子里走到昌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现在,坐着孩子们的汽车,只要20多分钟扎西老人便能到达昌都市区。从一整天到20分钟,异地扶贫搬迁拉近的不只是村子与市区的距离,更是党心与民心的距离。
央广网香港3月25日消息(记者张磊)由香港新家园协会主办、特区政府民政事务总署赞助的“2019新来港人士服务嘉年华暨大使义工嘉许礼”于3月23日举行
揭牌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陈庚 摄) 央广网厦门3月25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李静)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成立大会23日举行,该校社会学、人类学及其相邻学科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华社拉萨3月25日电 题:西藏60年:科教“翻身”记 洛卓嘉措 张京品 3月初,从事西藏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发展研究40年的刘务林研究员,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