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问津书院:千年文化宝藏引领当代精神家园(2)

2018-11-30 23:00: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孙劲松介绍,问津书院对于学者的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过自新、提升人格境界。

  萧继忠制定的《问津书院学规》始终贯穿着这种自我反省、相互批评、改过自信的精神。《学规》规定,在每月一次的聚会之中,必须把检点、反省自己的德行放在首位,“吾辈即望圣学修身为第一吃紧,凡一月行止,虽能自信,未必尽能共信,每会必将隐显巨细一一商较,庶不差脚。”在自我检点、自我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师友进行规劝。“圣人无过,君子改过,小人文过。吾辈不能为圣人,容甘为小人乎?倘有得失,每会必藉师友规劝,毋面谀而心非,毋意拂而耳受,务共勉旃。”

  专家们认为问津书院不仅在历史上为荆楚学人和当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园作出过独特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亦有不可轻忽的现实价值。

  武汉大学教授黄钊谈到,问津书院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大力倡导“尊道”精神、“崇德”精神、“好学”精神,是我们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清代学者王辅指出:“书院以问津为名,殆欲使吾黄之士子,朝夕切磋,而不致有迷津之叹乎!” 黄钊解释到,他所说的“迷津之叹”,亦即“迷道之叹”,则“问津”即是“问道”。正是在“问津”的激励下,书院历代学人把求学问道作为最高追求。

  如明代学者黄彦士云曾言:“当年同志,共集斯地,日有会,月有课,亦幸与四方诸同志互相质证,以共发明夫子之道。”明确突出了“发明夫子之道”的基本宗旨,鲜明地表达了尊道意识;又如,明代著名学者耿定向曾指出:“自来诸大儒讲说,非有所矜异以矫世也,要在惟明古人之道而已。”提出了“惟明古人之道”的学术追求,其“明道”理念亦十分突出……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