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饶11月28日消息(记者方永磊)有江西“东大门”之称的玉山县,自唐证圣年间(公元695年)设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玉山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来有崇尚文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据了解,玉山县现有博士600余名,遍布国内外,被誉为“博士县”。
崇文重教薪火相传
城市文化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走进玉山,你会发现古老的书院记忆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现代肌理,这里每一个朴实热诚的人,都自然而然地透漏出一股文化气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是从骨子里就有的,并且依然在一代一代相续着。
据了解,唐末时期,玉山县就有孔庙、学宫、私塾。到了宋代,玉山县令杨文逸在金刚峰东麓创建书院“杨亿精舍”。南宋初,玉山县在怀玉山金刚峰之南,又建造了与江西四大书院齐名的草堂书院,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名儒相继讲学于此,朱熹还留下了著名的《玉山讲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县城建有端明书院。明嘉靖年间,又建怀玉书院,明清时期,吕怀、赵佑、徐兆麟等先后在此担任主讲。
“优秀的书院文化,一直在玉山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使得玉山人向来耕读传家,崇文尚教,讲究教化,重视文化。”据玉山县宣传部部长胡琳宇介绍,早在科举考试的时代,玉山就人才辈出,在这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玉山,曾先后涌现出138位进士和一位状元。由此可见,尊师重教的书院文化,早已深深渗透到了这方水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