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问津书院:千年文化宝藏引领当代精神家园

2018-11-30 23:00: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

  中国青年网武汉11月30日电(记者 刘尚君)千古问津,惟楚有才。11月30日,“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实地走访问津书院,探知感受流芳千古、影响当代的文化价值。  问津书院源起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时期,当地百姓在孔子山附近挖出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八个秦隶体大字,为纪此事,淮南王刘安下命就此建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此修建孔庙,设私学,召学士在此讲学、著书立说,中国最古老的大学诞生于此。

  明万历年间,书院重修,湖广巡抚熊尚文取孔子使子路问津之意,给孔庙书院命名“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也自古成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的圣地,集多学派交流之融合,是历代尊孔崇儒、讲学授业之场所。

问津书院:千年文化宝藏引领当代精神家园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实地走访问津书院。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探访活动中,武汉各方专家学者深入阐述问津书院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据记载,吕德芝在《问津书院记》中指出:“书院之设,始于宋之龙仁夫,成于明之萧康侯。建立殿庑,买置祭田,春秋两祀,一遵典礼,而乡之人士无远近讲艺课业于其中,规约井然,长幼有序,彬彬乎礼乐衣裳地也。”

  传统书院有场所而无封界,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可进入书院听讲,书院向社会宣讲,教化民众是书院的重要功能。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孙劲松表示,问津书院的教育影响力,使得问津周边有礼仪之邦的气象。千百年来,问津书院的教育活动,对于湖北黄州、武汉一代敦厚民风、改易风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孙劲松介绍,问津书院对于学者的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过自新、提升人格境界。

  萧继忠制定的《问津书院学规》始终贯穿着这种自我反省、相互批评、改过自信的精神。《学规》规定,在每月一次的聚会之中,必须把检点、反省自己的德行放在首位,“吾辈即望圣学修身为第一吃紧,凡一月行止,虽能自信,未必尽能共信,每会必将隐显巨细一一商较,庶不差脚。”在自我检点、自我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师友进行规劝。“圣人无过,君子改过,小人文过。吾辈不能为圣人,容甘为小人乎?倘有得失,每会必藉师友规劝,毋面谀而心非,毋意拂而耳受,务共勉旃。”

  专家们认为问津书院不仅在历史上为荆楚学人和当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园作出过独特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亦有不可轻忽的现实价值。

  武汉大学教授黄钊谈到,问津书院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大力倡导“尊道”精神、“崇德”精神、“好学”精神,是我们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清代学者王辅指出:“书院以问津为名,殆欲使吾黄之士子,朝夕切磋,而不致有迷津之叹乎!” 黄钊解释到,他所说的“迷津之叹”,亦即“迷道之叹”,则“问津”即是“问道”。正是在“问津”的激励下,书院历代学人把求学问道作为最高追求。

  如明代学者黄彦士云曾言:“当年同志,共集斯地,日有会,月有课,亦幸与四方诸同志互相质证,以共发明夫子之道。”明确突出了“发明夫子之道”的基本宗旨,鲜明地表达了尊道意识;又如,明代著名学者耿定向曾指出:“自来诸大儒讲说,非有所矜异以矫世也,要在惟明古人之道而已。”提出了“惟明古人之道”的学术追求,其“明道”理念亦十分突出……

  “这一切,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问津书院把‘尊道’作为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黄钊说,问津书院的贤达们以“尊道”为己任,对“道”的尊重,可以说是对真理的向往,是对高尚精神的追求,这对于人们建设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所谓“崇德”精神,《续修问津书院志》明确强调:书院“自当以讲道论德、明体达用为旨归”。这里所强调的“讲道论德,明体达用”八字,相当于今天的校训,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表明传播儒家道德,是书院的重要价值取向。问津书院强调“崇德”,就是要求个体自觉修身立德,这对于引导人们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亦至为重要,值得高度重视。

  当年,历代贤达争先恐后,前来书院求学问道,出现了“本郡之儒绅毕集,异方之师友来从,轩盖相望于道路,皋比并列于儒宫”的盛况。在大师授课时,“户外之坐席常满,桥门之观听雍容”,学子听课求学醉心于学术探讨、气氛十分热烈。

  黄钊表示,问津书院培养的“好学”精神,直到今天也同样受用。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对当代青年来说尤其重要。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