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基层迎检压力大 脱贫攻坚冲刺期警惕形式主义(4)

2018-10-28 06:51:00    瞭望  参与评论()人

为此,多地积极开展探索。例如在贵州,当地省科技厅成立科技扶贫专项资金,每年拨款2000万元用于重点资助20个极贫乡镇开展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围绕极贫乡镇产业需求,以选派对口的科技特派员作为技术中坚力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引进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推广“公司+合作社+科技人员+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解决贫困村因发展人才匮乏而导致产业发展缓慢的难题,带动地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保护好干实事的扶贫干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有的地方,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出现了重问责、轻奖励的苗头。多位受访基层扶贫干部反映,档案检查、干部座谈、贫困户走访,基本每周都要迎接不同形式的检查,有些检查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迎检负担”。

在中部、西部调研时,有受访扶贫干部对记者说,一些检查由第三方机构实施。但由于这些机构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脱贫验收时或按照文件规定的条条框框执行,或片面听取贫困户的意见,为此而受处分的干部是“流汗又流泪”。

还有的检查仅以贫困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使得少数人产生“我是贫困户我怕谁”的心态,一线扶贫干部为了取得满意度而迎合贫困户,不能将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河北、贵州等地干部群众建议,扶贫检查要讲究方法,还得“有度”,不能落入形式主义“怪圈”。脱贫攻坚要高压也需减负,要问责也需激励,有必要将工作和检查重心转移到干实事、见实效上来。

在适当减压的同时,建立完善基层干部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扶贫创造性,是记者在调研中最频繁听到的呼声。

当前,由于基层扶贫工作内容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村支两委干部几乎全脱产地投入其中,但每月报酬仅在2000元左右,远低于其外出务工收入。再加上部分干部因为本领恐慌、自身调节适应能力差等原因提出辞职,由此导致的扶贫干部队伍“人才短板”问题,亟需予以重视。

受访基层干群建议,建立根据任职的地理位置、服务年限、岗位责任等因素浮动的基层干部待遇调整机制,加强干部能力培训和心理疏导,为一线扶贫干部的思想能力“脱贫”,从而带动形成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勠力脱贫攻坚的良好势头。

(记者 梁建强 白明山 向定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