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为了帮助贫困户“提神”,不少地方张贴有针对性的标语和宣传口号。记者在湖北调研发现,“国家政策好,我们更要加油干”“积极发展产业,脱贫动力不竭”“扶贫不能靠等,关键自己要干”等接地气的宣传鼓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等靠要”风气有所减少。
花好钱 立好人
在西部山区某乡镇,按照当地水利方面“十三五”规划,将建设一座兼顾饮用、灌溉的水库;按照交通方面规划,一条快速公路将穿过水库所在区域。且水库、公路都已投入一定建设资金,无论修改哪个规划,都会造成浪费。
记者调研发现,贫困地区发展迫切需要项目带动,但部分扶贫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规划,实际执行困难。一些项目立项主导部门不同,甚至互相“打架”,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在部分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出现“资金趴窝”怪象。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介绍,扶贫项目点多面广,但报账程序繁琐,有时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先建再补”。而扶贫资金往往是跟踪审计、封闭运行,一些账目短时间内无法报销。
对此,部分受访县级融资平台公司负责人表示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需要地方资金配套且地方资金占大头的扶贫项目,启动难度较大,无形中加重地方债务。
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尽快完善扶贫项目规划的调整备案规定,加强部门间协调统筹,提高项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使用程序,确保扶贫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除去项目实施方面面临的难题,贫困地区人才匮乏问题突出,有经济头脑、愿意带头的“能人”资源十分短缺,直接制约脱贫进程及效果。
“全县3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约八成无法正常运转,有的存活一两年就解体了。”贵州一位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接市场、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
央广华西宁10月19日消息(记者张雷 西宁台记者王春燕)近年来,青海西宁市全力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硬仗,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