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基层迎检压力大 脱贫攻坚冲刺期警惕形式主义(2)

2018-10-28 06:51:00    瞭望  参与评论()人

“虽然产业放在了家门口,但个别贫困户就是‘请不动’。”高玉峰说。例如,村里一名67岁的贫困户,早年因为游手好闲妻子离他而去,后来一直打光棍。“隔几天他就给我们打电话,家里没电了,没米了,伸手就要。地里给他安排的活儿也不多,拔拔草、整整地,每天20元轻松到手,可他就是不乐意去,过一天算一天。”

高玉峰说,“类似的贫困户还有几个。给的东西再多,自己不努力,总有一天也会坐吃山空。”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的脱贫自主性、参与劳动积极性等方面,做到有所区分、奖惩分明,“脱贫必须治懒”。

另一方面,记者调研发现,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过度依赖政府帮扶,存在一定“等靠要”思想。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石阡”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组负责人陈盛广说,“很多贫困户在大山里待久了,主动致富的思路和门路都偏少。”

为此,不少地方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在湖北省咸宁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有关部门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和帮扶实效,扶贫产业在带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咸宁市扶贫办统计,今年上半年,累计下拨产业扶贫资金7.2亿元,落实产业扶贫项目571个,立足咸宁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形成茶叶、油茶、楠竹、水产、湘莲、蔬菜等12个扶贫支柱产业。咸宁市192个贫困村共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98个,实现了合作组织贫困村全覆盖。

革命老区湖北红安县地处大别山区,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曾一度高达11万,产业与就业问题相对突出,成为攻坚重点。红安县扶贫办明确提出:确保每户贫困户有2个以上收入来源。

由于大多数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较弱,红安县一方面争取和用足国家政策,为贫困户创造“被动收入”,同时通过奖补等方式,鼓励贫困户主动增收。三年来,红安县已成功引进农业项目155个,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0多个,带动数万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8000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